“住房不公平很难改变”,“经济适用房这条路走错了”,在上周末某基金募捐会上,面对上百位房地产开发商,茅于轼发表了他关于中国房地产的几个“比较有把握的观点”。
最好的房子住的人最少,最差的房子住的人最多,茅于轼认为,住房不公平现象是人类社会不公平的集中表现,中外古今任何社会没有例外,而且没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十年里改变。现在关于房地产的争论,背后都隐含着对于公平的要求,公平只能慢慢做到一些,完全平等不太有希望,因此,茅于轼主张,给予住房最困难的人一些帮助。
人权包括住房权,茅于轼断言,现在住在马路上的人还是不多,大家都有一个地方能勉强住下。房地产业追求公平,首先要解决居住条件特别差的人,让他们能够住上一个比较好的房子。廉租房可以解决人权中的住房权,而经济适用房这条路是错误的。因为,经济适用房是照顾中低收入人购买的,但实际上低收入人买不起房,因此所谓的经济适用房照顾了中高收入人,而且是收入比较高的人。茅于轼反问,如果买不起房就先租房住,为什么要买房呢?为什么还要政府帮助他置业呢?政府有什么义务、拿什么东西来帮他置业呢?说白了,经济适用房就是政府拿大家缴的税收来帮助中高收入人置业!这个没有道理。
茅于轼认为,如果大多数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房,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收入提高到了这个水平,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政府再靠政策帮助也是枉然。政府用大多数人缴的钱帮助大多数人买房,岂不多此一举。作为经济学家,茅于轼还反对政府免费提供经济适用房土地,他为此算了一笔账:假定这块地值一个亿,政府卖了两千万,或者白送了,政府就损失了八千万或一个亿,这笔钱可以解决多少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茅于轼呼吁社会消除对企业家的偏见,他说,解放后我们有很多坏毛病,第一个坏毛病就是仇富。要把仇富的心理消除掉,要公认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人。改革以前,是工人农民创造财富,工人农民由党来领导。改革以后,多了一个企业家,财富就10倍地创造出来了。这个财富是怎么创造的?是企业家的作用,不是农民的作用,不是工人的作用,是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的特点是什么?他做的事都是和政府商量着办,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茅于轼承认,过去他认为房地产有泡沫,现在对这个问题确实是越来越没把握。泡沫是怎么回事?就是投机的人太多。一定数量的投机是非常需要的,投机也是创造财富的:投机者低买高卖,供给多价格低的时候需求不足,买进就多了需求,就缓解了价格的过低;供给少价格上升的时候卖掉,使价格受到压制,因此,好的投机会把价格波动减少,或者会在时间上调剂余缺。但投机太多,就会干预买卖,使得价格信号发生扭曲,就变得有害了。茅于轼说,房地产是不是有过多的投机,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我们可以观察房地产的实际销售情况,和房子的利用情况。如果很大一批房子没用,那就有可能会出泡沫。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作者:陈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