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京沪深三地楼市如何“量变”,高房价仍无情地映衬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窘。而增加保障性供给,无疑是破解此类困窘的应时之举。
如果说2005年和2006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以遏制需求为主要思路,那么今年则开始转向住房的有效供给,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业内认为,今年8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直接标志着政府住宅调控思路的转变,今后,政府将承担起保障性住房供给的责任。
显然,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推高房价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开发商和炒房者人为制造供需紧张;我们必须承认,住房刚性需求和土地约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人口专家估计,未来10年,城市人口将保持年均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人均住房需求25平米计算,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就已超过5亿平米,基本达到全国每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而原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带来的旧城改造和拆迁带来的住房需求,以及房产的投资需求等,这些加在一起,同样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决定住房供应的城市土地不可能无限制扩张。国务院要求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底线将维持到2020年,而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在耕地;さ暮煜卟荒茉焦那榭鱿,预计近两年供应的主体还是存量土地开发。
正是由于供求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因此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所有人的住房需求并不现实,因为市场是以价格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但住房毕竟关乎“民生”,因此,集约化开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将成为政府房地产调控的主导思想。
在目前政府的规划中,两限商品房将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一起逐步构建起一个供应总量较大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久前,以建设部为龙头组建的六部委联合草拟“公屋”计划,旨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保障,也是试探从供给方式入手着力解决实质性问题。
而根据住房保障新政,未来政府将通过不断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来弥补“市场和保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使保障与市场齐头并进,房地产的发展将不仅仅在市场化的商品房里打转,还会更多地倾向公共住房的供给领域。
业内专家指出,新的政策还释放了更多的房产调控转向的信号——从2003年开始至今的两轮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当中,土地、金融、信贷,税收甚至房屋交易规则层面的措施层出不穷,而唯独只有这次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是专门针对“民生”问题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因此,可以预见,将来的房地产调控,将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林喆)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