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某网新闻中心、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ePanel在线调查平台,对2582名公众进行专项调查,与两年前相比,公众对房价居高不下原因的判断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两年前58.9%的人对政府宏观调控有信心,现在20.6%的人抱希望。公众对政府稳定房价信心下滑。(《中国青年报》1月22日)
公众对政府控制房价信心度的下降,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的目标,与百姓的期待和诉求不一致。中央政府追求金融稳定无风险,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赚钱促政绩,百姓要求降低房价减负担。这三个方面的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房价的上涨也就不奇怪了。
从中央政府2005年、2006年两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看,其主要担心的是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大起大落,影响整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稳定。所以,调控措施就是提高贷款利率,提高按揭门槛,紧缩土地供应,提高和增加税收。这些措施,虽然会打击投机炒作,对于房价的剧烈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它们不会降低房价,至少不会减轻购房人的负担。公众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房价一直在上涨,而且涨幅不小。
中央宏观调控的措施如果落实到位,可想而知的是,因为土地供应少了,房子盖的少了,房价就会上涨;因为税收提高了,房价也会上涨;贷款利率提高了,购房人的支出也在提高。以笔者为例,因为贷款利率上调,今年每月要比去年每月多交贷款利息100元左右。所以,宏观调控政策,意在通过提高成本,控制土地,压缩房地产投资,减少供应,逐步消化存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买房人的支出和负担退而求其次。当然,中央政府会要求地方政府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去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但是,地方政府的目标与中央政府和老百姓的诉求并不一致。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确乎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但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搞房地产开发,会赚大笔的钱,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赚不到钱。房地产开发赚的钱,一方面是土地出让金,一方面是大量的税收,还有一些拿不到桌面的隐性好处。这些好处最终要通过价格传导机制让购房人最后埋单。房价越高,地方政府的收益也越大,GDP的增幅也越大,政绩也越大。因此,政府没有积极性去降低或者平抑房价,更不用说有积极性去建廉租房。就连中央政府要求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也用种种手法予以化解。地方政府很清楚,金融稳定是中央政府和全局的事,不是地方政府的事。
地方政府要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买不起房子的人,这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要一个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如果城市市民能够通过参与到公共选择的政治过程中,对于政府的决策有压力有影响,则这种政策政府能够制定。而如果百姓们对于政府的政策没有影响,无从参与,则政府不一定会主动拿出钱来补贴住房,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即使建设,受益的也未必是老百姓。
老百姓对房地产调控的信心正在下降,这一点都不奇怪。现在准备买房或者已经高价买了房的百姓们,正在为维护金融稳定付出代价,也在为地方GDP付出代价。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