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和11月,让武汉人感受到了楼市“高烧”减退的迹象。
据外地媒体报道,深圳、广州等地房价已经开始下降,楼市“拐点”开始到来。那么,武汉楼市是否也开始进入冬天?
现状:房价有松动迹象
武汉10月新房销售总套数为9381套,比9月减少916套。11月份每周的销量也在持续下降。价格上涨幅度也开始缩小。11月份,楼盘每周涨幅不超过1%。
二手房同样如此,21世纪不动产武汉分部介绍,10月和11月二手房成交量下降均超过10%。一些大户型的房子,报价也有所松动。
另外,11月部分新开盘的楼盘,价格比之前预计的要低一些。光谷某楼盘开盘前,根据此前该区域楼盘定价情况,市场普遍预计均价不低于6500元/平方米,但开盘均价为5500元/平方米;江岸某楼盘定价也比周边楼盘每平方米低了千元;汉口某楼盘上月底开盘时,出现了多时不见的“一次性付款97折”的优惠。
这更让购房者有了观望的理由。目前一些均价在7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开始感受到了销售压力,不少楼盘售楼部门可罗雀。
原因:涨价太猛 调控密集
引起购房者观望情绪弥漫的大背景有两个:一是今年武汉楼市价格涨幅惊人,二是频频出台的调控政策!罢庖荒暾橇肆饺甑募!蹦陈ヅ逃斫樯。他们2004年的楼盘价格为2700元/平方米,2004年被称为房价涨幅最快的一年,当年涨价幅度也不到400元/平方米。而今年截至上月中旬,武汉市均价已经到了5572元/平方米,较年初上涨了1700元/平方米。
今年7月份开始,不少楼盘涨价速度惊人。光谷一楼盘,甚至出现了一天调一次价的现象,每天调价10元,一个月调了300元/平方米;南湖的一个楼盘,哪种户型好卖就调哪种,一周调50元,周周如此……不少楼盘在9月底、10月初,短短几天就调价500-1000元,就是因为十一黄金周期间外地购房者来得多,房子卖得俏。
除中心城区楼盘外,近郊楼盘也紧跟上涨步伐。
这种上涨态势,让本地普通购房者望而却步,在追涨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观望起来。
与高歌猛进的房价相比,今年的5次加息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算总账”,明年起还贷压力大增;第二套房首付、利率均提高;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等等调控政策,在出台一段时间后,开始进入政策执行期,其效应会集中显现,这也是购房者选择观望、暂缓出手的重要原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张东教授如是认为。
开发商:“不着急,慢慢卖”
尽管外地频频出现房价“拐点”到来的消息,本地消费者也开始观望,但开发商显然并不着急。记者从多个地产研究机构了解到,经过对近一个月来的市场跟踪发现,目前还没有开发商采取明确的降价措施来拉动销售,连往年喜欢在价格上做文章的远郊楼盘,也显得比较平静。
解放大道一楼盘,一期5月底开盘时均价6500元/平方米,不到两天卖光。二期9月底开盘价格跃过9000元/平方米,销售速度立刻慢下来。现在价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仍旧慢慢卖,价格没有松动的迹象。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武汉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远远超出房地产商的预期,他们今年的销售任务都已提前完成,利润更是翻番。目前的观望气氛他们并不着急,更不可能轻易在价格上做文章。房子属于‘买涨不买跌’的产品,反正利润已经到手了,剩下的慢慢卖也不着急!敝泄甘芯吭豪罟衔。
不过一些投资者套利变现也初现端倪。一些投资者加快了套现的步伐,在二手房市场上,今年才销售的次新房比例明显有所增加(本报曾报道)。
在互联网上,投资客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房价已到高位,再不出手很难找到下家接盘,卖了获利最实在;而另一派则认为,房价还有上涨空间,特别是缺少其它稳定投资渠道的时候,还是持有房子划得来。
专家:谈“拐点”为时尚早
“目前房地产市场到了高位,出现波动或小幅回落很正常。但不能立即下结论说房价要掉头向下了!闭哦淌谌衔。在涨得过快的情况下,遭遇密集的宏观调控政策,房价肯定有一个调整期。
他认为,房地产市场区域性很强,外地一线城市有风向标的作用,但房价走势主要还受当地形势影响。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普涨局面,这是不太合理的。在这一波涨价中,无论是品质好、地段好,还是品质一般、地段一般的房子,都一哄而上了。今后这种局面很难持续下去,价格会有区分。比如中小户型,国家要求数量占到70%以上,但目前供应量显然未达到,导致这类房子供需紧张,短期内价格回落很困难。
去年底至今年初,武汉房地产市场也出现过一波观望行情,但几个月后,房价便开始“报复性”猛涨,让不少人目瞪口呆。今冬的观望期过后,明年会否迎来一波猛涨行情?
“今年很多项目已经预支了明年的上涨空间,很难再出现这种行情了!崩罟衔。今年一个普遍的特点是,土地价格对房价的影响很大。在汉口城区,连续几次拍出的高地价,让周围的地产项目立刻大幅涨价。比如9月份京汉大道一宗地块,楼面地价超过6000元/平方米,预计其未来房子的售价可能接近万元。随后,周边几个项目立刻调价,单价直逼或超过万元大关。这就把明年甚至后年的涨价空间都利用了,已经远远超出绝大部分人的购买力,以后可能再难有这样的涨幅了。(黄振琳 董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