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近期江苏南京楼市接连出现购房人排队抢房源的情况,不少购房者反映:现在买房“简直不正常,还得托关系、开后门”。江宁一家楼盘,供应180套房子,发了400多个号,但持有150号房源号的购房人却也没能拿到房子。研究人士称,今年前3个月南京房源上市量的确比较少,而近期市场需求却十分旺盛,这使得市场整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全市住宅日均交易量达到500多套,供销比约为0.8∶1,其中河西单季度供销比仅0.51∶1,意味着一套房子差不多有两个人在抢。
业内人士称,尽管南京有些板块的房源确有些“供不应求”。但有些板块的“供不应求”却存在人为因素,有些开发商人为控制开发节奏和开发量,导致销售速度较为缓慢,跟不上市场需求,比如河西住宅待售量有80—90万平方米,城北的待售量有近50万平方米。按照主管部门最新统计,在售住宅套均面积116平方米计算,两者相加约有140万平方米待售量,意味着约有12000套左右的房子,数量可观。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若干平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但房价仍然如同断了线风筝扶摇直上。无论是高档房,还是普遍住宅,身价仍然居高不下。尤其是让购房者心里发慌的是,“房荒”好象一时紧似一时。如家居南京的袁先生近来准备在河西购置房产,听说有一家楼盘盛大开盘,广告宣传说将推出1022套房,可待到袁先生前去询问时,售楼小姐告诉他只有20%左右的房源可卖了。10天后,这家开发商又放出消息,因为开盘时房源销售率达到80%以上,决定再加推120套房源,可袁先生看中的中等户型早已售罄,剩下的都是些高楼层大户型的房子。再到别处看一看,南京新近开盘的一些楼盘,也是供不应求。
其实,类似的“房荒”幽灵早已在一些房地产热点城市频频出现,而对于“房荒”的原因,多数房地产解释为是缘于“地荒”。如日前沿海某市房地产协会与房地产商联合炮制的一份房地产“报告”称,目前,该市可供开发的住宅项目用地为500公顷,而未来5年内城市住宅建设用地最少需要2000公顷,缺口竟为3/4之多……看到这些数字,许多消费者终于按捺不住了,纷纷加入购房大军。
对于一些消费者指责开发商“晾地待涨”、“囤房不卖”,开发商自有应对的理由:现在房市确实回暖,但与地价不断攀升相比,房价远远算不上“暴涨”,在房价涨幅不大的情况下,开发商把房子“捂”在手上,既增加销售风险,又增加财务成本,并不合算。尤其是现在面临国家再次宏观调控房市,在这种大背景下,只要有市场,岂有不卖之理,房子只要能卖出去,哪个开发商愿意“囤房”呢?
尽管不少开发商否认“囤房”,但事实上,由于开发商惯用“销控”的手段,有意无意之中制造出“房荒”的假象。用他们的行话说“房子不卖不行,卖得快也不行,因为这样就卖不出价来了!庇绕涫恰胺炕摹钡拇,更是搅得人心惶惶。
时下,开发商在市场上一般都会控制销售节奏,分批分次推出房源,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诚意金”、捂盘、饥饿疗法等则早已成为房地产商伪信息造市的重要手段。比如,近来在广东一些城市就出现这样怪现象:一些楼盘在不开盘、没有具体销售价目表的情况下,派发一个或多个排队号码,收取金额在1万元左右的“诚意金”。许多楼盘收取的“诚意金”份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开发房屋的套数,由此,房源供不应求的局势就被炮制出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房地产商通过发布虚假信息制造出的“地荒”、“房荒”已经成为他们抬升房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只要有几家开发商联手,在一个城市里把房价抬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首先,找到一个稀缺的题材,比如地铁、公园观景、山水什么的,接着找些人排队或根本不找,放出销售火爆的信息,一家或几家楼盘同时小幅提升均价,试探市场底线,成功的话区域内所有楼盘都会跟进,不断将房价推向高点。目前多数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的预期总体上还是看好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捂盘”会出现滞销。
捂盘惜售的违规行为几乎没有人管。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利益共沾,千方百计“托市”,为开发商撑腰壮胆。如对于房地产商靠伪信息制造“房荒”伎俩,地方政府和一些职能部门态度暧昧、不积极制止。譬如,今年初,沿海某市的几大房地产商不约而同地在当地媒体宣扬地根趋紧、房价要涨的理论。对于这些明显误导消费者的“造市”信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装聋作哑、默不作声。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是较为普遍的。
考虑到金融风险和社会利益,政府不愿意房价过快上涨;考虑到财政收入和经济利益,地方政府又不愿意房价大幅跌落,他们扮演着一种尴尬的角色。
一些地方政府近期频频释放“土地供应量将缩小”的信息,老百姓便形成了“房子供应量也将变小”的不利预期。不少房地产开发商更是铆足了劲制造房市的虚假繁荣,而在消除开发商提供的伪信息方面,政府所能实施的公共服务和监管职能已相当缺位。因此,治理捂盘惜售、抬升房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