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暑假第一天,教育部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体,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播放预防地震、溺水、交通事故和奥运安全专题节目,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安全课。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给孩子提供更贴近、更实用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学校能否布置“安全作业”
安全教育如何更贴近学生?一位中学德育老师说,以往暑假前,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说的多、做的少”,实效性不足。这次汶川地震为我们敲响警钟,暑假里安全问题应充分重视,不少学校通过给学生布置“安全作业”,吸引学生关注。
卢湾一中心小学今年假期新增一项特殊作业———让学生整理一只“家庭应急包”,内含手电筒、干电池、收音机、饮用水、压缩饼干、口罩等,有条件的还可放置一些消毒药品,以防突发灾难来临时应急。学校还在暑假中开展“安全小问号搜搜搜”活动,让学生寻找暑期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在家长帮助下提出解决方案。
中山学校的每个学生也在放假前领到了一本学校自编教材《学生紧急救护技术培训手册》,以图文形式阐述“常见外伤紧急处理”、“溺水急救”、“防雷知识”等11项与学生暑期生活密切结合的现场急救基础知识,还用小步骤列出自救程序,简单易学。
社会能否多些“安全模拟”
暑假学生回归社会,专家建议安全教育社会不应“缺位”。但目前,本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场所却未能履行这一职责。
据了解,目前本市多数校外场馆以探索科学奥秘、体验人文知识为主,涉及安全技能演练的,仅有上海市公安博物馆的消防模拟演练馆等少数场馆。一名小学生说,各种安全知识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但多数从未“操练”过。比如,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口诀她背得很熟,但没练习过。
在国外,很多博物馆等科普场所都开发了模拟逃生功能。灾难再现的模拟场景十分逼真,甚至还能放出烟雾来。如日本各区都有地震馆,地裂、房屋倾斜、家具倒塌等真实情形能逼真模拟,孩子们都要“亲历”地震现场,练习逃生技能。日本不少中学生、大学生都能实地勘测居住区哪些地方危险、哪些地方可供避难,并制作出防灾地图,不少孩子还能列出详细实用的防灾必需品。
教育专家包水娟指出,像地震、溺水等,儿童如果经历模拟考验,求生几率会增大不少。国外不少单位主动开发和承担儿童安全教育功能,提供模拟灾难或紧急情况场所,但我国这部分资源开放不够,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能否学习紧急救护
在中小学中培训急救人员,已列入2008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教育系统全年将培训中小学教师1500名,幼儿园保教人员35000名。有家长建议,这类紧急救护技能培训能否扩展到家长群体?
不少家长指出,暑假期间,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较长,但很多家长不具备急救知识,万一出现交通事故、溺水事故等,往往束手无策,贻误良机。如果能对家长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那孩子们假期中的安全系数将大大提高。家长们建议,社区能否开办“家庭安全夏令营”等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学习紧急突发事故如何处理等知识,将假期中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记者 彭 薇 李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