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后,历时15天完成了一份长达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并送达了国务院。很快,国务院应急办要求几名学生加送几份,并请他们到中南;崽。6月15日,学生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的信,对方表达了感谢之情以及进一步探讨的期望。(《京华时报》6月30日)
相比那些积极奔赴灾区奉献爱心的学子,这7名大学生以自己的学识,调查研究,努力为灾区重建工作建言献策,并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令人耳目一新。不知是因为新闻关注度倾向不同,还是从事社会调查研究的学子本来较少,此次汶川大地震后,像这7名学子这样,站在社会大视角的高度,思考社会大问题的研究还是头一次听闻。
记得年初,由于香港SACOM组织发布了《香港上市企业内地血汗工场报告》,由前首富张茵执掌帅印的玖龙实业有限公司面临“点血成金”及十数条违反中国劳动法规的指控,香港SACOM组织一时声名鹊起。所谓SACOM组织,即“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英文Students and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r,简称SACOM),该组织成立于2005年6月,主要由大专师生组成,目的是监察企业不当行为,更深层次的目的,则在锻炼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香港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视涵盖了整个教育体系。日前,香港大学在广州面试广西、广东、海南三省考生时,出的题目被内地高考学生看来十分敏感和有趣:“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建鸟巢是否太浪费材料”、“谈谈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星巴克该不该进故宫”……在内地学子看来,这些考题与书本离得太远,但在香港的大学看来,这些问题离我们的社会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理念的不同,所以学生面对的面试问题也会有很大差别。
在前不久的高考中,全国6个省份的高考大作文命题,直指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确实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过,指望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应试测评,究竟能对学子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还很值得疑问。
一个教育体系如果不能从整体上有益于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标志性的考题,就只能是一道枯燥乏味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考题。近些年来,我们总是抱怨教育问题,不可否认,有的问题短时间内确实难以解决,但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循序而渐进。但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从香港的大学应试出题中得到更多启发,也希望更多的学子能够主动把触角从书本延伸至社会,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凝炼,在凝炼中提高。(几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