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考文科狀元何川洋變更民族身份造假事件,近日有了些新說法。重慶市教委以何川洋的造假行為在加分公示期間已被查處、尚未構成加分事實為由保留了這位狀元的錄取資格。不過,與此同時,何川洋所填寫的唯一志愿方北京大學則表示,將依照教育部相關規(guī)定放棄錄取何川洋。
這里所說的相關規(guī)定,是國家民委、教育部和公安部所發(fā)布的《關于嚴格執(zhí)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對于弄虛作假、違反規(guī)定將漢族身份變更為少數(shù)民族成分的考生,《通知》明確規(guī)定應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其委托的招生考試機構取消其考試資格或錄取資格,并處理有關責任人員。
《通知》的意思很明確:只要發(fā)現(xiàn)了變更民族成分,考前發(fā)現(xiàn)的取消考試資格,考后發(fā)現(xiàn)的取消錄取資格。但在何川洋事件中,我們似乎并沒有看到這樣的嚴懲,相關部門僅僅是對具體實施造假行為的原巫山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縣民宗局局長萬民強以及何川洋的父母予以了免職和停職,而對于直接當事人——狀元何川洋,當?shù)亟涛瘎t選擇了“網(wǎng)開一面”。
既然有“法”可依,為何還要“網(wǎng)開一面”?“尚未構成加分事實”這一理由顯然站不住腳。從法律角度說,“尚未構成加分事實”應該類同于“未遂”。但“未遂”并不代表不違法,也不表示可以就此免于處罰。2007年,西藏的4名高考狀元中有3人曾因相似原因被取消錄取資格。
公平是高考的底線。如今,如果因為何川洋是當?shù)貭钤汀胺ㄍ饬羟椤,那對于那些被取消了資格的考生,公平又在哪里?換言之,重慶市教委的“不取消錄取資格”是不是意味著以后但凡有點門路的考生都可以先去鋌而走險一下?
何川洋的民族身份早在初三那年就讓身為當?shù)卣修k主任和組織部副部長的父母由漢族改成了土家族,時至今日要把責任都歸咎于年輕的何川洋顯然并不合適。調查顯示,有六成網(wǎng)友對何川洋表示同情。
但如果僅僅因為“同情”和“未遂”,當?shù)赜嘘P部門就在處理上網(wǎng)開一面,那就難保這樣的造假作弊今后不會越來越猖獗。畢竟國家出臺相關規(guī)定的初衷,是想通過直接嚴懲考生來遏制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造假作弊風。就這點來看,重慶市教委的做法似乎與國家維護高考公平公正的決心有些背道而馳。 王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