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陈明:回忆丁玲艰难平反路
1984年,中组部作出了《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认为“丁玲同志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陈明回忆说,看完通知,耄耋之年的丁玲说,现在我可以死了
丁玲(1904~1986)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曾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1928年,丁玲凭借《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上世纪30年代初加入“左联”,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丁玲被秘密逮捕,被国民党特务软禁,这成了纠缠丁玲一生的政治阴影。
其实丁玲并未改变政治信仰,她于1936年逃离南京,并辗转抵达陕北。延安特地为她举行了欢迎会,毛泽东誉之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曾担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职,还发表了有争议的《三八节有感》一文,针对延安存在的隐性歧视女性现象,提出了直率的批评。因为毛泽东的�;ぃ×岵诺靡栽谘影病罢纭敝泄�。
建国后,丁玲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起丁玲屡遭厄运,先被定为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7年又被定为右派。毛泽东亲自批判了诸如《三八节有感》等一批在延安时期受过批评的作品。
1958年,丁玲被开除党籍,而后下放到北大荒劳改,“文革”期间又被关进秦城监狱达5年之久。
1979年平反后,丁玲重返文坛。晚年又被人批判为“左”,丁玲曾说:“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编者按: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结为夫妇。
2010年,陈明出版了由其口述的《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回忆录》,书中描述了他陪伴丁玲由“ 红”转“黑”、遭逢劫难,以及平反的过程,为这段起初“不相称”的爱情,呈上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纪念。
如今,业已93岁的陈明在北京木樨地的公寓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专访。
本刊记者/蔡如鹏 文/周潇枭
1975年5月,71岁的丁玲摆脱了牢狱生活,被送到山西农村劳动改造,见到了分别6年的丈夫陈明。她第一句话就说,“哎呀,这个地方好!”陈明接道,“两个人在一块儿就好!”
下放嶂头村
如今已年逾九旬的陈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说,“上面”当时没有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什么具体的工作,每个月还有200多块钱的生活费,“生活是绰绰有余”。
初到嶂头村的丁玲夫妇,没打算长住。一年多后,两位老人看没有机会走,才在村里找了一处空置的老院子,修缮了一下,这才算在嶂头村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陈明还记得那是一所大宅院,“屋前是个很大的院子,种着几棵苹果树和核桃树。有五间屋,中间三间大屋,两间作为我们的活动室,用于平时吃饭、听广播、看电视或接待客人,另一间做卧室兼书房。”
刚到嶂头村时,丁玲除了老毛病腰疼外,还有关节炎、糖尿病。陈明回忆说,从1967年后,他们就很少见面,丁玲“在‘文革’中吃了很多苦,年岁也大了,身体越发不好了”。劫后重逢,陈明最大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她的身体搞好”。
有一次,陈明听老乡说山药对治糖尿病有好处,就在院子里自己种。丁玲对养鸡有兴趣,陈明就用铁丝网在院子一角围了个鸡圈,养了十几只母鸡,这样鸡蛋也有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丁玲的健康状况也慢慢好起来�?蹈春蟮亩×�,首先想到的是继续中断了十几年的文学创作。
陈明回忆说,当时丁玲还想写完她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这篇小说的前一部分1956年已经在《人民文学》发表了。要继续写作,首先得把原作找来。长治市有个图书馆,陈明就跑去找,没想到还真找到了那一期的《人民文学》,“我真是高兴,立刻就借回来了,想要把它抄下来,抄了之后丁玲再接着写,接着改。”他说。
丁玲写作需要纸。嶂头村边上正好有个印刷厂,有很多印地图剩下的边角料。陈明就把这些纸攒起来,打眼,装订成本子。
丁玲是名人。很多来嶂头村的人得知她在这里,都很好奇,要跑来看看。最后人实在太多了,弄得丁玲没办法写文章,陈明只好把她反锁在家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