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在中学,几乎每年都有几篇鲁迅的文章,从《一件小事》到后来的《阿Q正传》节选,中学六年,印象中学习过鲁迅的文章大约有30篇左右。如果目前课本里仅剩3篇鲁迅的文章,那这个比例是太少了。
鲁迅所操的语言是当时的白话文,也还不是典型的“现代汉语”,更不是包含“雷人”、“山寨”等词语的“当代汉语”。鲁迅的文字跟我们这些“70后”已经很有隔阂,跟80后、90后就更不用说了。我知道的一位当年高考中的优等生,她说最近终于读懂了鲁迅的文章,而立之年才发现鲁迅语言的精妙、简洁和表现力。而在当年,读鲁迅的文章也是让她感到枯燥和头疼的。
这个个案或许还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就是说,鲁迅的文章需要一定的阅历才容易读懂,产生共鸣。因此,作为现代汉语教材的鲁迅作品,适当降低数量,未必就是坏事,所谓因材施教。即使鲁迅的文章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来讲必不可少,但是未必数量越多越合理。鲁迅的同时代还有大量优秀作家可供选择,还有很多可以体现中国人性之美、语言之美的作品,这些文章可能因为某些不恰当的观念被长期忽视。
而且,我认为以前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择也是存在误区的。以《一件小事》为例,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就应该剔除出教材之外。谁也不知道后来的一部分“学生腔”,是否就从此而来�!拔⒀源笠濉笔降奈姆�,把中学生的写作模式固定在一种模式上,全中国大多数学生作文在“那时候”都有一个伟大的灵光闪现。类似的文章还有如贾平凹的《丑石》等,不在少数�!冻笫繁皇游牢牡牡浞�,也是中学教材的�?�。贾平凹是当代文学大家,好作品很多,散文语言很受好评。但是这篇《丑石》被当成他的代表性散文被选进教材,却是选错了材。
《丑石》是不是好作品?我认为不是。这里不便一一分析,姑且来看看文章最后的“画龙点睛”:“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笨梢运�,《丑石》就是《一件小事》的当代版。如果说《一件小事》的引申还比较平实、可以接受的话,那么《丑石》的引申就太变本加厉了。这样的引申只是教坏学生怎么去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贾平凹可以这样写,这是私人的事情。但是教材编写组选择它,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是一个公众话题。
事实上,跟鲁迅相比,古代汉语处于一个更尴尬的地位,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教育观念有关。来看看中国考试科目的设计,研究生、博士生考试,除了个别院校极个别的博士专业,几乎没有把古代汉语当作考试科目的。哪怕是中国古代史、古代文献这样的专业,都可以不考古代汉语,而外语倒是雷打不动。古代汉语被冷落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离中国人越来越远,而大多数人的外语只是“半吊子”,连日常交流都有问题,更难深入国外的文化精华。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学生既远离自己的传统,也未必能深入别人的传统。我知道某个高校的古代文学硕士,考试科目也设置了语言考试科目,但要考的只是现代汉语而不是古代汉语。也许这是为了降低考试难度,但是古代文学专业考现代汉语,还是有一点匪夷所思。
古代汉语是如此,介于“当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鲁迅遭遇冷落就不奇怪了。更何况,鲁迅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决定性选择。中学教材少一点鲁迅文章不是灾难,应该选择鲁迅的哪些文章,怎么去教、学鲁迅的文章,或许才是更关键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更深层的语文教育观念的问题。
- 关万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