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央视春节晚会小品表现的广东人形象问题,引起了坊间热议。尽管笔者只是“新客家”,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对一些本土人士表达不满也非常理解。在小品的主创人员看来,也许觉得自己搞的是艺术,艺术高于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那些蹩脚的发音,是现实中尤其是80后的“广普”吗?不是,完全是主创人员的臆想,与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
诚然,笑料的来源不拘地域人群,但那种依靠故意“丑化”带来的笑,低俗而且廉价。赵本山的小品所以大受欢迎,胜在语言的幽默上,对生活情景捕捉的细腻上。谁会认为,小沈阳的火爆,仅仅是因为长得“委婉”,穿着出位?因此,广东人形象被“丑化”,首先有所谓文化从业者黔驴技穷的一面,非如此,他们不知怎么落笔才好。清朝雍正皇帝的时候有一种现象,“江、浙则诋山、陕为蠢,山、陕更诋江、浙为柔靡”,你骂我我骂你。结果倒是雍正的见解值得推崇:“若山、陕之人佩服江、浙之文,江、浙之人推重山、陕之武,则文武并济,各效所长,岂不美哉!”就是说,人要看到别人优点的一面。在影响甚广的文化产品中何尝不该如此!
有人说,“广东人形象非常好”,吃亏在只会做不会说上面。这个观点我不大认同,广东人的形象被误解,恰恰是因为不会说更没有做!堆怕砉愕怠、《情满珠江》风行的时代,广东人的形象何等朝气蓬勃。现在,我们拿什么展示自己的形象?两手空空。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次因为谋生导致的自发人口大迁徙。如今,52集的《闯关东》去年就上演了,51集的《走西口》也在春节期间播过了,《下南洋》呢?逻辑上看,肯定也会拍成电视剧的,由谁来拍?下南洋的主力应当是广东人吧,梅县的松口镇就是他们飘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广东的文化从业者可曾有过自己动手的念头?既不会说又不去做,那么你的形象只有任人摆布了。
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广东经济总量已经连续20几年执全国之牛耳,而广东人仍然以操着滑稽“鸟语”的形象出现在国家晚会的舞台,为什么会这样,值得小题大做一番。概因为我们还知道,中国崛起之后,仍然不被西方所真正认识,甚者以为我们还停留在脑后有“猪尾巴”的时代。这两个性质可能不同的问题,在我看来有点儿类似。改变形象,重要的是要找到隔阂产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们要让人家了解,就不能守株待兔,等着人家来看,还要认真研究一下自己应该怎么走出去展示自己的形象。我想,如果广东找到了相应的办法,也许对国家国际形象的提升有所帮助。
春晚无意间“丑化”了一回广东人,尽管并非恶意,我以为也是要不得的?刺,春晚年年要办,那么就确有反思的必要,不独广东,伤害哪个地方人们情感的做法都不足取。
潮白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