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抗战期间您父亲在上海,您去看过他几次吧?
郑尔康:对,那个时候,我还很小,不懂事,而且父亲是隐姓埋名住在那里。我父亲的很多好朋友在抗战爆发后,都纷纷到后方去。我父亲之所以不走就是为了给国家抢救下来的那些书。
广州日报:买了书如何保存?
郑尔康:他们保存在上海的一个寺庙内。这个寺庙内有个法宝馆,这个房间原来放一些法器和宗教典籍,他们同志会就租下了这个法宝馆,把一些古籍放在那里。日本人也信佛,一般不会去侵犯寺庙。
广州日报:郑振铎先生如何去购书,您还记得吗?
郑尔康:父亲买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私人藏书。这部分他更看中学术价值而不是这些书的市场价值。父亲从学生时代就喜欢这些,但是那时候买不起书,他就向同学借来然后一本一本地抄,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
广州日报:郑先生爱书,您的母亲支持吗?
郑尔康:父亲的收入,除了把家中过日子的钱留下来,把剩下的收入大部分都花在了买书上。母亲总希望能够把家中的生活改善一下,但每次都让母亲很失望,父亲拿到钱后就雇一辆黄包车拉一车书喜洋洋地回来,母亲则是拉长了脸,家中免不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但母亲总体来说是很支持父亲的,尤其是抗战时期,母亲总是卖掉一些首饰来度日。
建国以后,父亲可以公开地收藏书籍。他的休息就是去书店;褂芯褪悄切┦榈昊崴突跎厦,尤其是一些古书,未必每次去都能买到一整套,有时候有残缺,只能先买下几本。一到节假日,家里的传达室总是挤满了南来北往的书商,基本都是来送书的。父亲的藏书总量,最后捐献给国家时有约10万册。
而在抗战时期,由于家里放不下,父亲将200多箱书藏在当时上海闸北的一家书店的书库里,后来,一个炸弹炸毁了这家书店的仓库,200多箱书付之一炬。
广州日报:郑先生是怎么买到《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
郑尔康:他买这套《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集子也是费尽周折。从他知道社会上有这套戏曲集开始就开始留意,他亲自到江南常熟一带的藏书家家里去登门拜访,查访这些书的下落。一天晚上,父亲一个姓陈的老朋友来告诉父亲,已经发现这套书的一半了,父亲很高兴,就和老朋友说,你一定要帮我留下千万不能卖给别人。父亲一下子拿不出太多钱,第二天就在同事们当中借。很快,姓陈的朋友又告诉父亲,另外半部也有了,在另外一个书商的手中,但等到父亲赶到另外那个书商家里想买到另外半部时,这两位书商中姓孙的一位已经将这两个半部书都拿到手了。这位孙姓书商开始不愿意把这套书卖出去,后来愿意卖但开价2万大洋,父亲通过姓陈的朋友晓以民族大义,后来花了9000大洋买下来这套书,钱也是在同事们中间凑的。
“父亲的捐献成了故宫陶瓷馆首批藏品”
广州日报:听说郑振铎先生也收藏了不少文物?
郑尔康:文物他更是为国家收藏,那是在抗战胜利后,他才突然拿出大量钱来买文物?拐绞だ,解放战争开始,文物特别是陶瓷文物很难保存,当时纸币不值钱,很多人开始收藏黄金,难以保存的陶瓷文物就更难买了。但是,为了不让这些中国文物被外国人买去,他就把一些用来藏书的钱集中起来购买文物,古董商人精明,不收纸币只收黄金,我父亲就拿黄金购买陶瓷文物。
新中国一成立,父亲就给周总理写了个报告,说家中收藏有700多件汉魏隋唐的文物,决定全部捐献给国家。后来全部从上海运回北京进入了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中不少都是国宝级文物。前几年,故宫特别从中挑选出了精品举办了一个特展,而这批陶瓷文物也成了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的第一批藏品。
【关于我们】-【 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