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1913)旌表贞烈墓
2007年7月中旬,位于河南安阳的袁世凯墓地--袁林迎来很多游客。袁林占地近139亩,如今牌楼、望柱、墓台、碑亭、山门、景仁堂、石兽、守林文官、武将石刻、石桥等建筑犹在。图为守林武将像。 中新社发 邹宪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网12月4日电 湖北省浠水县普查办消息,近期,浠水县文物普查队在丁司当镇盛家冲村发现了一处民国二年(1913)旌表贞烈墓。该墓保存完好,墓碑共五块,自下而上分三层叠放,第一层为墓志铭,第二层为“流芳百世”碑,第三层为“旌表贞烈”碑,顶压双鱼拱珠石雕。据碑文记载,墓主任宝芝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性幽静,喜读古今烈女传,幼时许给同乡王姓男孩。王成年后,出外游历闯荡,一去不复返。任宝芝在家简妆素服,默默等待未来夫君回乡。民国二年(1913),时年二十六岁的任宝芝遭流言污蔑,为保节明志投塘自尽。
贞节牌坊与贞烈墓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为褒扬贞女节妇而设立。在国家政权的教化及倡导下,无数妇女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血泪甚至生命捍卫着贞节,铸就了一座座贞节牌坊与贞烈墓,“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贞节观也就成了一道加在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却无法革去束缚在人们思想中的贞节观念。1913年3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务后,推行了一系列复古倒退政策,强化表彰节烈的政府行为,要求妇女片面守贞节。任宝芝的投塘保节之举,正好迎合的当权者施政之要求,故经当地官员的奏请,立刻得以旌表。
任宝芝墓为鄂东有关妇女贞烈类墓葬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旌表制度和妇女解放、女权自由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