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的科学鉴定成果已经公布。清史专家陈桦在《光绪之死大揭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深入发掘历史档案,拨开了光绪之死的层层迷雾。从历史大势的角度梳理晚清宫廷政治的来龙去脉,详细剖析光绪与慈禧数十年的恩恩怨怨。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被送到宫中时,举朝震动。王公大臣们既对这位年仅38岁的中年皇帝如此突然的去世感到惊恐,同时更为尚未建储,没有确立皇位的继承人而担忧。
就在人们惊恐慌乱、不知所措的时候,从仪鸾殿的病榻上,传出皇太后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承继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根据慈禧太后的这道旨令,溥仪继皇帝位。这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人们通常说的“宣统帝”。
不过,溥仪此时还仅是个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的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从仪鸾殿很快又传出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学习。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在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太后还发出过第三道懿旨:
著派礼亲王世铎,睿亲王魁斌,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奉恩镇国公度支部尚书载泽,大学士世续、那桐,外务部尚书袁世凯,礼部尚书溥良,内务府大臣继禄、增崇,恭办丧礼,敬谨襄事。
此时慈禧太后也已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但由于她的上述安排,宫廷内出现的暂时混乱状态,逐渐平息,局面得到稳定。
一切的事情,似乎又都开始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了。
然而就在人们忙于往返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的时候,刚刚为光绪皇帝安排了后事的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病榻上辞世。终年73岁。
光绪之死三大疑点
稍有心计的人都会发现,在光绪皇帝去世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中,至少可以找出三大疑点。
疑点之一:光绪的死,发生得太突然。
光绪皇帝在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确实也是在患病。不过,光绪从小的时候起,身体就不太好,虚弱多病。这一次患病,是在光绪三十四年的年初。以后就一直感到不适。据皇宫太医的诊断,其病状为:
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胯酸痛,饮食减少,气壅咳喘,益以麻冷发热。精神困惫,夜不能寐。
依据现代医学病理分析,这大概是患了呼吸道疾病。从上述诊断看,病人已经发热咳喘,睡眠饮食失调,身体相当衰弱,但此时尚不致于有生命危险,更不会突然死去。
况且病人在去世的当天,还曾发出一道谕旨:
通谕各省总督、巡抚,于各所辖地区内,遍选精通医术之人,无论有官品者,或是平民百姓,迅速保送来京,为皇帝治病。如医治确有效果,被保送之人,及推荐之官员,皆予恩赏。
可见,光绪本人也没有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治的地步,马上就会离开人世。一般讲,临死的人,特别是很快就要进入弥留之际的人,都会产生某种预感。
整个朝廷也未想到皇帝要出事。理由很简单,因为在光绪帝死于瀛台涵元殿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中,没有任何人知道,应该把皇帝安葬在哪里。
光绪皇帝还没有选择他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陵寝用地,当然就更没有预先建造陵寝。
在清代社会这是极不正常的。只有当皇帝出人意料地突然去世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光绪皇帝迟迟没有按照惯例,择地修造寝宫,其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皇帝本人尚在中年,又未发现致命的病伤,这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掌握着皇帝身体状况,了解其病情发展的朝廷,也没有认为建造陵寝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从上述可以看到,光绪的突然去世,在许多地方是讲不通的。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