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被温总理邀请为国务院参事,这一新闻十分引人注目。有人设置了一个话题,为什么是冯骥才而不是余秋雨?立刻引起了热议。乍一看,这是一个无厘头的议题,为什么一定要拿余秋雨与冯骥才来比呢?不过,如果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看待这个话题,其实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冯骥才作为知名作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神鞭》等代表作名动文坛。近年来,又致力于城市;、民间文化遗产;ず颓谰,作为一名体制内的文化学者和民主党派人士,一直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政议政。在庙堂之上,冯骥才经常议政建言;在文化江湖,冯也一直奔波呼喊对传统文化的;ず臀幕挪那谰。冯经常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地进行调研、论证。他自掏腰包设立民间文化;せ,行走于大江南北,考察和了解民间文化;さ南肿,然后设法加以;。因此,温总理请他做国务院参事,绝不是偶然,也不会有什么争议。
而假如请的是余秋雨,那舆论一定会沸反盈天了。余秋雨这些年来,作为一个文化学者,那是风头出尽、名利双收。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畅销书,一度流布大江南北。作为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余先生也是一个成就显著的人物。但是,余秋雨一直活跃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他的出生地,被当地政府弄成了文物;さノ,与他本人脱不了干系。在汶川大地震当中,当冯骥才在呼吁社会抢救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羌族文化时,余秋雨则“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识大体、明大理”,激起网民的强烈反感。
余秋雨和冯骥才一样,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都直面现实,时有新论。但余秋雨被人指斥为“文化口红”,是漂在水面上的文化油珠,而冯骥才则扎根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一株松树。
余秋雨自名为“文化旅行者”,在名利的欲海中,他是一个畅游者,这让他的言行,多有漂亮的一掬泡沫,而少沉甸甸的能够引起人们对现实产生的强烈共鸣。
冯骥才则不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他身居高位,又沉潜民间。他相对淡泊名利,又能够直面现实,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ご澄幕矫,他直言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亟待接续;针对京剧进校园,他又大胆说出“全民学京剧成了计划经济”;在民间文化遗产;し矫,他振臂高呼“民间文化需要拨打120”;在国庆黄金周的问题上,他更是拍案而起,疾呼“不该只知‘黄金’不知‘国庆’”……如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名文化学者的良知与焦虑。
余秋雨的话语,就现实性而言,往往漂亮而空洞。而冯骥才的话语,则大胆而直率,言之有物。仅就这个角度而言,国务院参事,怎么会是余秋雨呢?当然,做不做参事,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不是参事,余秋雨一样能够像冯参事一样,关注现实,建言社会。因为,参事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而对每一位文化学者来说,都应该肩负起直面社会、拥抱文化的责任。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肖余恨)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