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史料真伪的工作不容忽视
临末,我也谈点“体察”吧。该电视片这一段解说词编织出这样的图像:以1970年国庆节的天安门为典型环境,在“人”与“神”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并用“艺术语言”作了鲜明对比———天安门下,“千百万人”向“已被人们尊崇为神”的毛泽东“山呼万岁”,而且是“流着泪,淌着汗”,“地动山摇的欢呼”;天安门上,被尊为“神”的毛泽东“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孤独和不安”。为此,就让毛泽东说出他从未说过,也决不会那样说的话,就代毛泽东提出他从未提出而至今也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创作者创作出已被尊为“神”的“这位伟人的心境”,还要“当年从他面前走过的你、我、他”去“体察”;并通过电视,还要当年未从他面前走过的千百万观众去“体察”。从艺术上看,是很有“特色”了,但从政治上看呢?(这是“政论片”呀!)对此,且借用某评论家的两句赞辞提问: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立场”、“严肃地精选客观存在的史料”吗?是“没有把历史当做任意打扮的天真小姑娘”吗?
不久,听说胡乔木发现《世纪行》(即该电视政论片,编者注)存在的错误,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由当时中宣部王忍之部长负责的小组,核对史实,修改了解说词,重新配音播放。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敬佩胡乔木,也赞成中宣部知错即改的做法。遗憾的是,刊登过《世纪行》原解说词的报纸,没有刊登修改后的解说词。不久前,仍有人引用杜撰的那句话来贬损乃至丑化毛主席。
四年后,《党的文献》副主编田松年向我约稿,我把1990年写成而未能发表的《毛泽东是否说过“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一文稍加修改交给他,开头只说“1990年有关单位拍摄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文中未提片名、单位名、报纸名及评论者名。该文在《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发表。这里则着重提供有关史料。从中可以看出,连斯诺这样高尚的人,在特殊情况下也写过不实之词。因此,鉴别史料真伪的工作不容忽视。当然,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一切。
旁读
龚育之对此事的一点补充
熊向晖同志的文章中讲到《世纪行》解说词中一度出现过一个令人难解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90年最初拍成的《世纪行》,其解说词只是说:1970年国庆节在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明明是亿万人簇拥着他,他却感到孤独;明明是地动山摇的欢呼,他却听来悲凉。当年,从他面前走过的你、我、他啊,有谁曾体察过这位伟人的心境!
我看了电视片,听到这段解说词,给这部电视片的总策划和总监制分别写了同样内容的信,一方面称赞这部片子,一方面告诉他们,所谓“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是斯诺对毛泽东所说的“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这个歇后语的误解。而且毛泽东不是在天安门上向斯诺说的,是后来在同斯诺长谈时说的。因此,不合事实,必须删去。我还说,我查过原始的记录,我这个判断是绝无疑问的。然而,我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后来报上发表的《世纪行》解说词,是经过了修改的,仍然保留了那句执伞孤僧,但是,在那句话之后加了八个字:“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蔽也抡馐嵌晕夷欠庑诺幕赜。然而,我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相信我提供的材料,那就没理由加上这八个字。如果承认毛泽东讲的是这八个字,那么,斯诺所说的执伞孤僧云云,只能是误解,没理由再引用。
于是,我又写了一封信,给全文发表了修改后的《世纪行》解说词的那家报纸的主编,请求发表。依然是没发表,而且没有回信。然后,就有了熊向晖同志文章所说的胡乔木同志对《世纪行》中的缺点和错误的批评以及对《世纪行》认真的修改。不过,还是没在相应报刊上对此事加以澄清。
这一年12月26日,电视台放映了一部讲毛泽东的短片(不是《世纪行》),其中又说,毛泽东说,他是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这个不是事实的、基于误解的所谓毛泽东对自己心境的自白,仍然在中国流传着!
为此,我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希望这样的误解不要继续在中国流传。很高兴,也很感谢,《人民日报》发表了这封信。以上这些经过,写下来,算是对熊向晖同志文章的一点补充。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