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丰富了文学,也在不断地呼唤着文学。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和文学创作都处在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和人民都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一大批作家在从事问题小说和“改革文学”的创作中,呼唤改革,作品中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等作品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文学在社会生活中分担了对时代命运进行思考和构想的重任。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时代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转型期,文学逐渐卸去了附加的社会功能,重新回归对人本的关注,对文学性的关注。
然而,近些年来,却很少再有作品能够像《乔厂长上任记》、《三千万》那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前的文学创作,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且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并不多见,一些一时引起轰动的作品往往带有商业炒作的成分,不能真正反映时代、记录时代。
如今这个时代的确变化太快,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状态、思想状态丰富多变,作家不易抓到生活的本质,提炼出有时代气息的典型人物。现在的传播形式也在迅速改变,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对文学的持久力量、文学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产生了质疑,作家往往在这种质疑中迷失自我。同时,市场的诱惑带来的虚假辉煌给作家带来了干扰。在市场号召力、销售量、卖点的刺激下,“身体写作”、“少年写作”等概念炒作此起彼伏,脚踏实地的创作反而显得落伍。
在一片繁华与浮躁中,作家与现实之间隔着一层膜!拔贝醋鳌,尽管是老生常谈,却应该常谈常新。毕竟, 如果一个时代失去了文学,就减少了对生活的感受和深思。作家俯下身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始终是必须的。
只有在市场面前、诱惑面前、生活面前沉得住气,关注时代、关注文学,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的作家。(记者 刘阳)
(作者冯骥才 为中国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