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通俗化解读儒家典籍,不仅要顾及技术层面的语言鲜活、叙述生动,更要体现思想层面的深刻内涵。于丹的《论语》心得,讲了一个豪猪的寓言:豪猪们经过多次磨合,找到了彼此既不伤害又能取暖的最为适当的距离;以此说明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体现了“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一种尊重”的处世之道。无独有偶,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中也把这个寓言和孔子的中庸连在了一起,他说:叔本华在这个寓言里把绅士比作豪猪,使豪猪们“得以聚在一处的中庸的距离,就是‘礼让’和‘上流的风习’。有不守这距离的,在英国就这样叫,‘Keep your distance!’但即使这样叫,恐怕也只能在豪猪和豪猪之间才有效力罢,因为它们彼此的守着距离,原因在于痛而不在于叫的。假使豪猪们中夹着一个别的,并没有刺,则无论怎么叫,它们总还是挤过来?鬃铀担豪癫幌率。照现在的情形看,该是并非庶人不得接近豪猪,却是豪猪可以任意刺着庶人而取得温暖。受伤是当然要受伤的,但这也只能怪你自己独独没有刺,不足以让他守定适当的距离?鬃佑炙担盒滩簧洗蠓。这就有难怪人们的要做绅士”。这里指出了弱者只有用“刺”去抵抗强者的压迫,才能保持人格的尊严,而孔子的“礼让”则缺乏这一点。以同样的寓言来通俗地说孔子,鲁迅比之于丹显然要深刻得多,因为他让人们洞察了儒学“礼让”中人道与非人道的内在紧张。这里的本意不是要比较鲁迅与于丹的思想谁深刻,而是要说明通俗地解读《论语》,并不一定非要以牺牲思想的深刻性为代价。
批评之二,于丹的心得错误地把孔子当作指引人们精神心灵的“至圣先师”。于丹的“心得”扉页上题有“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在她看来,这是照亮心灵的光芒:“《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币蚨选堵塾铩繁扔魑苷锒虾鸵街涡睦戆俨〉摹拔什∪。这些认识和评价是不恰当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光芒是否照亮了孔子自己及其弟子。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说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这恐怕有些过分,因为孔子坦然承受别人“丧家之犬”的嘲讽,并自嘲道:“然哉!然哉!”无论怎么说,没有超过一般人的精神定力是做不到的。但是,在这坦然和自嘲里确也显露出自身的理想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和迷惘。所以孔子是颇有些心病的!堵塾·宪问》记载:“子击磬于卫”,有位挑草筐的汉子过孔氏之门,便说道:“有心哉!”即击磬者心事很重;接着又说,硁硁的磬声好像在埋怨无人理解自己,既然这样,就罢休算了……孔子听了说:“讲得好干脆,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可见,孔子的心病是由别人来治的。于丹说:孔子三千弟子“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老师的“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其实不然?鬃雍偷茏用窃庥龀虏叹,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论语·卫灵公》),要求他们在穷困时执着精神理想。然而,就在这一难关前后,被孔子目为擅长政事的冉求和擅长言语的子贡先后离孔子而去。冉求离去的理由是能力不够,孔子伤感地说,你是力未用完而自己停步了(《论语·雍也》)?峙戮蠖嗍茏右埠腿角笠谎,并没有把夫子之道看作是照亮他们心灵之路的前进指南。从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的愤慨上,大约可以窥见那消息。之所以如此,子贡在陈蔡绝粮时说的话,可能道出了绝大多数弟子的心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史记·孔子世家》)就是说,老师的理想太圣贤了,所以天下人(包括我们这些弟子)的心灵无法接受,是否可以把调子稍微降低一点呢?颜回是孔子认为在其弟子中德行最好的,也是在陈蔡绝粮时坚决为夫子之道辩护的,然而,如扬雄所说:“颜苦孔之卓之至也”(《法言·学行篇》),颜回为孔子太圣贤了,无论如何学不到而苦恼。扬雄的本意是表彰颜回以此苦为乐,不过,孔子的大多数弟子大概是做不到这样的,于是,他们慢慢地不想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了,而是想逐渐地从这光芒下走出来。
那么,儒学在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是不是成了人们心灵快乐的源泉呢?于丹两次提到陶渊明,把他作为在孔孟之道照耀下成长的典范,说他将“儒家思想传承下来”,成了“中国的隐逸之宗”,“生活的条件虽极其简陋,但他活得却很快乐”,是“内心富足的君子”。鲁迅本来和于丹一样,相信陶渊明真的是安贫乐道(见《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后来就提出了疑义:“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伺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碧赵鞯纳畈⒎乔罴实,内心也不是快乐常在。陶渊明因“大济苍生”之“猛志”在黑暗现实中遭到摧毁而做了隐士,如叶适所说:“陶潜非必于隐者也,特见其不可而止耳!(《习学记言》卷三十)因此理想与现实相冲突的内心痛苦很难随其归隐而抚平,韩愈对此说得很清楚:“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送王秀才序》,《韩昌黎文集》卷四)既归隐田园但又为事物是非而愤慨,其间的心灵煎熬大概要多于心灵欢乐。不能否认陶渊明有寄情田园而返朴归真的一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但这里的意趣与其说是传承了儒家思想,还不如说是延续了道家的自然原则。就是说,如果陶渊明有内心的欢乐,那主要是为道家的光芒所照亮的。
当然,于丹心得的着重点不是古代,而是要告诉大家:“《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欢乐!痹谒蠢,“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找到你内心的安宁”;秘诀在于“不是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也就是“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样获得的内心安宁,于丹用朱熹《四书集注》的话作了准确的揭示:“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币晕谋渥约旱哪谛,把世上一切(包括受到的伤害和遭遇的不公正)看成都是合理自然的,就能使我们从怨愤中摆脱出来,安于既定的环境而怡然自乐。这实际上是以逃避现实为安宁,以麻醉自己为淡定。如鲁迅所说:“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谑俏尬侍,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闭庋目猎鹉谛,与阿Q临刑前被抬上辆没篷的车,泰然自若地“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相差无几。如果这是《论语》解开现代人心结的秘诀,那么带给我们心灵的决不会是欢乐,而只能是精神胜利法的痼疾。
于丹有上述“软伤”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待儒学传统的态度。罗素有段话说得好:“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唯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碍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崇便妨碍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蔽胰衔源逖Т车恼诽纫灿Ω萌绱耍杭纫型榈牧私,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但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这最为典型的是“心得”在接近结束时说的这段话:“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倍恋秸舛位,不由让人想起覆盖在鲁迅遗体上,赫然写着“民族魂”大字的旗帜。鲁迅以为要形成现代中国的民族魂,必须深刻地反省儒学传统烙刻于国民性中的精神创伤。不仅鲁迅,“五四”前后的不少人都对国民性作过如此的自省。这是“五四”批孔非儒的重要方面。对于“五四”的批孔非儒,通常被称之为“打倒孔家店”。其实,当时只提出过“打孔家店”。显然,后一口号比之前一口号,全盘否定儒学的意味要减弱了许多。事实上,“五四”批孔非儒的思想家没有一个是全盘否定孔子的,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孔子有历史价值而没有现代价值。然而,一个“打”字毕竟充满了蔑视之意。尽管这蔑视有其历史的理由,甚至在当时表现了大无畏的勇气,但终究不是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不过,“五四”揭示儒学对人们的精神奴役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光辉一页,其冷峻的批判和沉痛的呐喊,至今依然令人深思,依然振聋发聩。于丹心得全然弃置了这些,把民族魂的构筑托付于子孙们世代忠实地践履儒学圣贤的教诲,而且是不管蒙昧还是自觉,痛楚还是欢欣。这对孔子和儒学是何等的尊崇。记得曾有人调侃道:于丹讲《论语》,“孔子很生气”。我想生气的大概是鲁迅。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