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谢辰生介绍,新中国最早的流失文物回归案例,发生在1951年。当年,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亲自拍板,将即将流落到异国他乡的两副珍贵字帖买了下来。
这是被清朝乾隆皇帝合称为“三稀帖”的其中两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两副字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深受清朝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于是在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个很小的房间,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
解放前,中国大地战乱连连,《中秋帖》和《伯远帖》流落海外,后来被香港人抵押在英国,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被蒋介石带到了中国台湾!吨星锾泛汀恫短返盅浩诼,两副字帖的持有者没钱赎回,于是引来很多购买者。周总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心花45万港币将《中秋帖》和《伯远帖》买回大陆的。
“中国那时候正是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的时候,国家总理决定花那么大的代价将它们买回来,可见这两副字帖有多么珍贵!毙怀缴。
据谢辰生老先生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央政府就安排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在香港“淘宝”,一直到“文革”爆发前。在此期间,工作小组买回来大量贵重的文物,其中主要是绘画和善本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除了积极回购流失海外的文物,还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出口政策,杜绝文物特别是珍贵文物出境。这个政策出台以后,在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的近30年中,有效避免了几经浩劫后留存下来的文物再度流失。
要“回归”,更要打击走私
针对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谢辰生说:“要区分清楚三个问题;一、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二、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三、珍贵的还是一般的。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么多,没有必要全部回收回来。要有重点,要回收贵重的、珍贵的,而不是一般的,不能像撒网一样回收,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能力。 ”
对在战乱中被掠走的文物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走私出去的文物,谢辰生说,绝对不能通过购买的方式来促使流失文物回流,否则就是承认了西方列强“抢劫”和犯罪分子走私的合法性。
事实上,谢辰生老人目前更关心的,是中国如何遏止目前猖狂的文物走私现象。
“走私潮比回流潮要严重得多!彼。
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馆藏文物、寺庙文物及田野石刻被盗案的发案率,比2003年上涨了8成,而破案率仅为20%。文物界专家称,盗窃、倒卖、走私文物者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国际化“经营”。2005年,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5处被盗;2006年3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呼吁建立文物公安局,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文物安全形势。
谢辰生认为,当前的文物;すぷ,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是打击走私。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接受记者电话访问时,所表现出来的也是这样一种观点。
这一观点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走私不灭,文物流失不止。一旦如此,本文开头提到的“亏了国家”的恶性循环,将可能无限循环下去。(记者 王琪)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