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四日电 题:留住草原文化之根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舞台上,一名十三岁男孩用母语唱起了蒙古族童谣—《梦中的母亲》;歌声在“茫茫大地无声无息、心中浮现母亲在祈祷”中穿行,稚嫩,却带着些许忧伤与苍凉。
舞台下,很多人在抽泣,在鼓掌;身为蒙古族的台湾诗人席慕容第二天说起这段经历仍在流泪。
“当时我在采访,举着话筒,可眼泪却一直往下流,我想这首歌可能让很多人都产生了共鸣!蹦诿晒藕袈妆炊嗣窆悴サ缣ㄖ鞒秩伺诵袼。尽管这场在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演出已过去了三个月,但潘旭仍对当时的场景念念不忘。
唱歌的小男孩来自内蒙古“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他与其他三十六名同伴全部来自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蒙古族以及巴尔虎蒙古族这五个古老的草原部落,而且绝大多数是呼伦贝尔市当地牧区、农区或林区家庭的孩子。
这些小演员年龄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仅五岁,演唱的曲目以在五个草原部落中代代相传的童谣和民歌为主,而且所有歌曲都由孩子们用自己本民族语言演唱。
“我们希望用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把草原民族厚重的文化传递出去;也希望把民族文化之根‘种’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里,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贝蛟旄煤铣诺暮袈妆炊械澄扛辈砍の夂杲芩怠
各个民族的歌舞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根基之一。用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明锐的话说,在草原上,有酒就有歌,有歌就有舞,而且这些歌舞与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族长调,当生下来的小羊羔第一次吃奶时,母羊有时不会接纳,这时牧民就会唱起悠扬的的长调让母羊安静下来,让小羊吃到母亲的奶。
二00七年二月初,来自内蒙古的二百多名歌舞演员登上了被誉为“世界音乐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长调、呼麦以及马头琴等蒙古族民族音乐在金色大厅中响起,这座殿堂罕见地充满了草原的“气息”。
“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演出不仅唱哭了席慕容,也让台下就座的文化学者余秋雨以及钢琴家刘诗昆等人动容,他们表示,中国艺术现在需要引进这些来自草原深处的童声,这会使中国艺术变得更加纯洁。
在潘旭的印象中,曾接受过她专访的席慕容对孩子们用母语唱歌的情景很是赞赏。这位出身在蒙古族家庭的诗人十八年前第一次回到内蒙古,见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自此开始研究蒙古族文化,现在仍在自学蒙语。
当潘旭问及席慕容看完演出后的感受时,席慕容这样答道:唱歌的小男孩有一天也会变老,可是如果有一天当他思念母亲乃至自己文化时可以用母语唱歌,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