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通往甘肃省靖远县若笠乡的山路上,路边田地的景色大相径庭:有的青苗已经长了一匝高,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有的则只有些零星野草,龟裂的土地上还留着枯干的玉米茬。曹岘村村民王文华告诉记者,由于连年严重干旱,这个村已经有60%的土地废弃了。王文华家原本有耕地20亩,但是今年他只种了其中的6亩,其余14亩全被荒废,原因是“家里的余钱只够种这些地”。而离王文华家不过200米,就是靖远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曹岘信用社。虽然信用社近在咫尺,但是王文华并不愿意去贷款,一方面信用社贷款条件多,要考察信用资质、要看有没有好的发展项目;另一方面,这几年地里的收成实在不好,贷了款怕还不上。
在曹岘村,抱着和王文华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据曹岘信用社的信贷员马学儒介绍,今年信用社共贷款800余笔,总计240万元,而信用社负责的是本地区约1.8万余人的金融业务。今年靖远县曹若人饮供水工程刚刚竣工,全部实行了通水到村,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饮水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的问题。有些村民想贷款搞大棚、滴灌等节水农业,但是由于前两年收成差,部分村民连续2年没还贷,信用社今年以信用不佳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贷款请求。
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这让满怀希望奔小康的农民们无可奈何。
商业银行纷纷跳出“农门”
农信社独木难支
机构少、条件高、还贷难正成为困扰甘肃发展农村金融业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据统计,从1999年到现在,在农村,甘肃省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人员减少均超过五成,部分地区甚至缩减近八成。截至去年年底,靖远县全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已分别从1999年的8家、18家和6家分别减少到2家、5家和3家。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作为专门面向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信社逐步担负起了力支“三农”的重任。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系统2000多个营业网点遍布农村各个角落。有的村上设有信贷员,真正实现了“贴身服务”,有的则在农民最缺资金的农忙时节,适时推出“背包银行”、“地头银行”。这些都使得农信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远非其他金融机构可比。
但农信社却是个“小个子”金融机构。据统计,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存款余额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不到11%,而农业贷款数量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的94%。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坦言,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无论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工作人员,还是只有股份制银行一半甚至更低的盈利水平,又或者是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发展面临更多更严重的困难。2006年,甘肃省农信社系统支农贷款规模超过200亿元,为历年来最高,但这对于资金需求量巨大的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不过杯水车薪,农民小额贷款仍然普遍存在极大困难。
村镇银行破茧而出
破解农村金融困局
一社难支“三农”,仅靠农信社一家金融机构支撑着庞大的农业资金需求,显然已经不符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任启兴认为,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成长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正规渠道流向农村的金融资源却不断减少,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建议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破解当前农村金融边缘化。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有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参与到农村市场中来。
去年12月,中国银监会出台意见,调整放宽了中西部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以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今年3月15日,甘肃首家村镇银行——庆阳西峰瑞信村镇银行成立。甘肃省银监局同时决定,在天水市甘谷县设立贷款公司试点,在景泰县、岷县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
瑞信村镇银行开业仅半个月,就吸收存款955.4万元,同时发放各项贷款30笔共计845万元,这几乎相当于当地农信社一个季度的贷款量。多样的资本来源,充足的资金储备,略低于农信社的利率,以及简便快捷的贷款手续,村镇银行甫一开业,就迅速获得了农民的青睐。随即甘肃省银监局发布消息,今年年底前,这三类机构在甘肃省的试点将扩大到15家。
村镇银行的破茧而出,标志着金融业在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罢庠诟仕嗍∨┐逡幸到鹑诨狗⒄故飞鲜且桓鲋匾锍瘫!”甘肃省银监局局长王晓光如是说。
有关专家表示,面对并不发达的甘肃金融市场,此前商业银行一直实行贷款担保,加剧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村镇银行资本来源多样,贷款门槛低,不仅可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也将与农信社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彭波)
数字解读农村金融
截至2005年底
我国农村地区只有2.7万个银行网点
约3万人拥有1个银行网点
截至2006年10月
农村存贷款约占全国总量的15%
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 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