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1日电 美国《侨报》4月21日发表题为《管理当局出手,中国股市转机?》的社论说,市场消化好消息需要时间,而当前中国股市的转机,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周期、若干利多消息。也许,21日深沪股市的开高走低,正预示着中国股市对政策的期待,还远不止“规范大小非解禁 ”?
社论原文摘录如下:
当中国股市整整下跌了半年、上海指数逼近折半的水平、投资市场信心跌至冰点之际,中国管理当局突然紧急救市的行动,成了今天海内外媒体的最大焦点——市场分析师认为,在上海指数行将跌破3000点大关之时,千呼万唤的救市措施比市场预期更直接。
细节或许可以透露更多深意——4月20日是星期天,北京下了一天的春雨到当晚20点时仍然没有止歇。中国证监会紧急约见媒体召开小范围新闻发布会后,于晚上21点30分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对外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股东解禁限售存量股进行了明确规定,即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该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受此政策影响,21日上海和深圳股市大幅高开,沪指开盘报3305.15点,涨幅为6.8%,深成指开盘报12134.64点,涨幅为7.46%,个股普涨,市场欢腾。
这个交易政策在专业层面的变化,虽然还远非传统的行政救市行动,但却恰恰标志着中国利用金融政策和技巧的成熟。此前,业界对中国股市有四大利空担忧,即分别是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上市公司效益下降、解禁限售存量股份、市场交易意愿涣散,而过去一个多月里伴随着股市连连重创暴跌,经济界对于政府该不该救市以及该怎样救市爆发激烈争议,救市措施包括降低交易印花税率、限制大规模再融资、控制大小非解禁股及国家资金直接进场等,虽然其间夹杂不少普通股民的抱怨和无知,但普遍希望理性对待大市。
因此,对中国证监会此次出手控制“大小非”解禁节奏,舆论普遍认为是一项明确利好,并“将有效缓解二级市场供求压力,传递出管理层对于市场长期向好的要求和信心”。
不过专业人士也有分歧,有人认为这只是中性消息,有人认为将给股市带来中期反弹。
正如本报在最近两年中历次社论中所坚持的观点,要想看清楚中国股市的大格局,既要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还要记住世界财经发展的经验面——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新兴投资市场,尽管市场总量的庞大以及涨跌幅度的宽度都令人震撼,但市场运行规律却是完全相同的——孔子在《论语》中说的“温故知新”正如同西方《圣经》里说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东西方的精神历史,本质上有何其相似之处。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领域内部的升级进程,从追求市场效率到看重规则公平,即是以经济上的民主化(而非政治议题的民主化)解决社会利益博弈的相互冲突。在此前提之下,管理当局若采取降低印花税的措施,才是建立与交易者之间的公平关系的根本——当股市在暴涨的时候政府加高了印花税的台阶,却在股市暴跌的时候无动于衷。这种不对称的规则是迫使让市场资金选择出逃的真正动因——因而真正的救市措施应在于降低印花税。
不过比起华尔街历史上的股灾,今天的中国股市似乎并没有糟糕透顶:尽管中国仍在“热通胀”边缘徘徊,但控制通胀的手段与刺激增长的行动几乎同时出手,在上周温家宝启动了为期五年、花费两千亿的京沪高铁工程后(当今世界哪里还有如此规模的上马工程),注册资本就近两百亿、影响将达20年的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下周即将揭牌,更将提振中国的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基本面如此坚实,局部微观市场面何以长忧?
在本报看来,即便只从中国股市走势来看,似乎也有先知先觉的大资金悄悄早入市场(在最大市值的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之时,亚洲第一金股工商银行却没有创下新低),仍在恐慌出逃的小市值公司投资者对空头气氛的过度反应并非能左右大势的真正力量。这正是中国经济在历经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的局部表现:尽管北京不希望暴涨暴跌,但作为新兴市场特征的宽幅震荡却在毫不掩饰、无可避免地如期到来。
对于短期和局部市场特征的含意,持有不同金融理念投资者的解读和反应也是不同的。一项交易政策的变化究竟是否能带来一波中级行情,并不会反应在一朝一夕的指数变化上,而应是映射在一个相对周期的资金流量变化上。
换言之,市场消化好消息也同样需要时间,而当前中国股市的转机,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周期、若干利多消息。也许,21日深沪股市的开高走低,正预示着中国股市对政策的期待,还远不止“规范大小非解禁 ”?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