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杨掌门杨福喜掌管的就是现在这两间小平房,别看房子不大,“聚元号”三个字可是响当当的,已经有整整三百年的历史了。那时候,聚元号就坐落在京城这座有名的弓箭大院里,这个这做大院都是皇家兵工厂,专做弓箭,而且都只供皇宫御用,最鼎盛的时候有四十多家弓箭铺,而聚元号就是生意最兴隆的一个。不过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弓箭大院名存实亡,“聚元号”成了唯一的幸存者,而作为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也就成了这传统弓箭手艺唯一的继承人。
主持人:物以稀为贵啊,这杨福喜是这门弓箭手艺的唯一传人,他做的弓箭那也是举世无双,他这绝活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因为这名声,像那些大学生、外国人,形形色色的人便都蜂拥而至,就是看中了这独一无二的手艺。当然,他们想学这门手艺,并不是仅仅因为它有名,关键是因为它值钱。
解说:老杨制作的弓箭,还完整地保留着过去皇宫御用弓箭的品质,不仅美观像工艺品,而且使用价值也是一流的。
同期:杨福喜
最难做的就是勒这个牛角,因为这个牛角它是天然水牛长成的,按我们话说就是公牛和母牛也不一样,说这牛生活了五年宰的,还是生活六年宰的这个牛角的韧性也不一样,完全凭经验,没有一个什么标准的尺度可以去参照,这个是最难的一件事儿,往往有时候功亏一篑的时候也有。
解说:像这样一把弓箭,至少能卖三、四千元。除了卖给专业射箭队,大部分都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品。近几年,老杨的弓箭更是名声在外,有许多老外都慕名而来,或是买了收藏,或是买了去做狩猎工具。因此,老杨一个人从年头忙到年尾,还是供不应求,订单都排到了2008年的年底。
主持人:怪不得有这么多来自国内的、国外的人要老拜杨掌门为师呢,原来如此。这不,2006年11月的一天早上,才六点多,杨福喜还没起床呢,又有一个人冒冒失失的闯进了他的小屋。
同期:杨福喜
拿着箱子、书包、衣服,换洗衣服都带着呢,连鞋都带着呢,还给我买了一箱子山东的大煎饼,一箱子他们家乡的孔府家酒。
解说:来的是一位山东小伙子,他这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把见多识广的杨福喜也给镇住了。但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小屋的门又被推开了,这回进来的是一个四川小伙。
同期:四川伙计 雷晨
当时就觉得地方小,要上我们家也比这大。
同期:杨福喜
说话都不会大声说话,蔫蔫的。
同期:四川伙计 雷晨
我说现在没工作也没活,就说想在这里来。
主持人:瞧这两位,还真是个性鲜明。山东小伙子三十多岁,高个子大嗓门;四川小伙子呢刚十九岁,矮个子蔫不拉叽。不过您说这杨福喜把大学生、外国人都给堵回去了,他能收这两位做徒弟吗?这个咱暂且先按下不表,咱先说说这杨福喜又是怎么学到手艺的。
解说:杨福喜的师父正是自己的父亲杨文通,也是这聚元号的第九代传人。当时杨福喜最大的喜好是汽车,一直玩出租玩到了1998年,也就是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正式学艺。
同期:我父亲那时候已经快70岁了,人活70古来稀,我父亲岁数越来越大,万一哪天我父亲真是要是没了的话,等于就把手艺给带走了,所以我也有一种很紧迫的一种心情。
解说:杨福喜跟着父亲学了八年,绝活刚掌握得差不多了,父亲也去世了。
同期:在我父亲去世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父亲所用的一些东西我不敢去收拾,我心里是那种感觉,总觉得我父亲还在,很酸楚,但是我也觉得我挺庆幸的,我庆幸我1998年做了一个,我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正确的决定,唯独1998年我放下一切事情,我跟着我父亲学了一件手艺,我觉得非常正确。
解说:父亲的去世使杨福喜触动很大,年届五十的他便开始考虑这门独家手艺的将来了。
同期:像我现在周围的人50岁撂倒了的,都很不新鲜了,我觉得有这个忧虑,如果真有朝一日,咱说句不吉利的话,我要趴下动不了的话,这门手艺可能就断在我手里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