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缺口有了来源:土地出让金或省级财政
记者从四川省建设厅了解到,四川省城镇符合申请租住廉租住房条件的居民家庭约15万户,按户均3.5人计算,约53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3.5%。如果要在“十一五”期间内基本解决这部分家庭的住房问题,平均每年需解决3万户。
如果实施租房补贴,每年约需租房补贴资金4.05亿元。如果实行实物配租,按户均建筑面积60平方米、每平方米建筑造价1000元(含前期费用和相关税费)计算,每年约需建设廉租住房180万平方米,约需投入资金18亿元。
据四川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地处西部,大部分市、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相当部分城镇属于贫困地区,要解决15万户居民家庭的廉租住房问题,资金缺口相当大。按照全省各级地方政府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能够提供用于廉租住房的资金测算,无论是实施租房补贴还是实施实物配租,均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压力,这是导致大多数市、县廉租住房制度无法起步的主要原因。
记者从权威部门了解到, 目前全国十几个省(区、市)已经发文明确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具体比例:青岛、深圳、长沙分别明确为15%、10%、10%。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支持政策。如福建省建立了“省级财政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云南、广东省分别从省级财政中列支5500万元、3000万元,专项用于对部分财政困难市县的补助。
“但总的来说,目前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中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的规定,多数城市尚处于研究、测算阶段,实际安排和落实的不多! 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住房保障措施更为完善
“住房保障的受益对象出现了一个‘夹芯层’,即那些没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又没有资格享受廉租房的家庭!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中心孙炳耀研究员曾撰文指出。
在报告中,孙炳耀指出,住房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住房保障实际受益面小,远未达到制度规定的范围。廉租房制度覆盖对象与其他低收入家庭出现过于明显的利益断层。住房保障资源投入不足,配置不合理,国家在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住房方面投入较大,而在廉租房方面投入极小,资源配置不利于低收入人群。
其实早在12年前, 中央政府在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商品化的同时,对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是有着明确的设计思路:“最低收人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闭饩褪潜唤ㄉ璨慷啻翁岬降摹叭肿》抗┯μ逑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政策精神的贯彻执行还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从2006年的宏观调控以来,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频出:以廉租住房救济最低收入家庭,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用90%、70%这样的数字予以严格限定,并且运用可控的土地、信贷甚至政绩考核等手段,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决心。
如北京市将享受廉租住房制度的收入标准由人均月收入300元放宽到580元;成都市出台了实施公共住房制度试行方案,扩大住房保障面,解决“夹心层”居住问题。
“今后要严格落实以财政预算为主、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辅的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机制,确保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有关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要研究完善保障方式,要与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联动,探索开展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房政策的试点工作,允许试点城市适当提高土地净收益中用于廉租房制度建设的计提比例。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渐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