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外资并购
市场人士认为,最近一系列关于外资并购的争议,表明国家已经开始重新评估外资进入各个行业,尤其是参与国企改制所带来的利弊得失,政策的重心正从“积极吸引外资”逐步转向“提高外资质量”。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披露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我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在我国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有“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一策略被称为外资并购的“斩首”策略,已经在相当数量的并购案例中得到证实。
发改委研究员罗松山说,现在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已经不再是生产能力和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而是核心技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市场标准,还有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已经不满足于最初的合资,合作和独资几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更看重的是直接并购国内现有企业。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标价存在特别严重的低估,花钱控股一个国内的企业比新建一个同样的企业花的钱还要少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因担保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新疆啤酒花(600090),按国内的估值,亏的净资产仅为负三元多,嘉士伯却将其收购!敖窈,你就是给他再多的钱他都不卖了,因为以后新疆出产的啤酒花资源大部分是他的,再找一个光照时间和气候特点一样的地方来种植啤酒花,还有吗?”
有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采取的对外资偏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这在当初对于冲击计划经济体制和一些行业的封闭式运作模式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尽管成绩斐然,但当时有点“下猛药”的意思,执行到现在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负作用。
如何纠偏呢?罗松山建议说,许多国家对跨国并购有较为完善的监管体制,比如在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中,当一个公司收购德国公司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通知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产生或加强市场控制地位时,这种收购会被禁止。而这项工作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完善。
“中国号”基金是出路?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洛轴这种老国企,牵涉的事情太多了:历史债务重,地方政府又拿不出钱,面临的问题不是单方面能解决的。中国轴协认为,像洛轴这样的企业,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企业想办法,找出路,让它们自己“活起来”。
投资咨询公司东方高圣董事长陈明键对本刊表示,徐工、洛轴事件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国内长期资本的缺乏。中国有数万亿的居民储蓄,但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是厌恶风险的;中国还有数千亿的股市、房市资金,但这些资金属于短期套利资本,“我们可以说中国不缺资金,而缺长期耐性资本!
但是,如果外资纷纷抢占了主要产业的制高点,内资怎么办?国内投资者还能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吗?当初提出引进外资的政策时,其政策设计出发点之一在于利用外资缓解国内储蓄偏少、资金短缺的困难。但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截至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高达14万亿,这么多的钱难道不该用起来吗?本刊接触到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当务之急需要推动本土产业基金及私募基金的相关立法,催生一批本土基金!熬拖竦蹦暾谢厍囱蟹ⅰ降恍恰茄,我们完全可以延揽海内外资产管理人才,用市场化方式组建本土的基金管理队伍,将高额储蓄和上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转化为产业整合资本!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郇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