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
央行连续7次加息,并降低储蓄所得税后,伴随着股市回暖,银行系理财产品正面临做出改变。 本次加息、减税前,一年期储蓄实际收益为2.44%,银行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4%左右且不收利息税优势明显。而现在,一年期储蓄实际收益已达3.16%,银行系产品的税收优势已越来越小。在竞争激烈的理财市场,高预期收益的产品,将成为银行未来营销重点。 固定收益型产品受冲击 应该说,目前银行推出的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仍略有竞争力,其收益率仍在“双率”调整后的同期储蓄利率之上。如上海银行“慧财”人民币理财产品(07008期),期限3个月,普通个人客户年收益2.7%,而最新3个月期储蓄税后利率为2.22%。兴业银行“万利宝”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4.2%。 上海银行理财顾问表示,随着央行加息,央行票据等收益水平也会提高,下期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肯定也会提高。但由于本次央行降低利息税幅度较大,相当于填补了储蓄与理财产品15%左右的收益差空间,因此新推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升幅度,可能不及储蓄收益的提升幅度。 有鉴于此,银行除了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似乎没有别的办法。 更关键的是,同在银行柜台销售,基金产品高达百分之几十的过往业绩,也压得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抬头”,而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在利息税大幅降低之后又丧失了一个比较优势。 主攻高收益产品 自04年以来,历次加息都催促银行系产品提高收益。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统计显示,本轮加息中第一次上调利率是2004年10月29日,将利率由1.98%提高到2.25%,而04年底,广发、光大、华夏、中信等7家银行的29只理财产品中,其许诺的预期年收益率基本在2.5%到3.0%的区间,只有几只略微高于3.0%。 但从06年2次上调利率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开始“水涨船高”,出现了8.0%、10.0%这样的高收益产品。去年年底,某银行更推出一款预期收益高达25%的产品。今年以来,随着银行系产品投资范围的放宽,预期年收益突破10%已成为常态。 深发展银行有关人士表示,利率上调、股市走高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两年前年收益率3%的理财产品就会受到追捧,但现在3%的理财产品想吸引客户已变得十分困难。在压力之下,银行下阶段的营销重点或许将转移到“打新股”、“基金组合”等预期高收益的产品上。 考虑流动性不妨关注货币基金 实际上,银行系产品中,投资债券、央票等稳定收益型产品,虽然预期收益低,利率调高对已经购买的偏债型理财产品收益也会有影响,但此类产品期限较短却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 目前,银行重点营销的期限长、预期收益高的产品,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如QDII型产品,虽然预期收益已达25%,但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快,收益会有一个折价,也会间接受到影响。 而如果未来银行系产品主方向转向高收益产品,投资者从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考虑,不妨多关注货币型基金。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央票、短期债券等货币工具,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而引发银行间拆借市场各品种利率上升。最主要是货币基金流动性非常好,类似活期储蓄。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也有一定竞争优势,以7月23日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例,大部分已超过4%。 业内人士预计,此轮加息之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扬,其投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陈珂) |
|
|
|||
|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