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在过难关。一年过半,各种统计数字显示,沿海制造业不断告急。
据广东省统计局6月30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5个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数量达11006家,增长12.7%,占全省工业企业的26.0%;同时,企业亏损额增长49.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台州,5371家上规模企业中,亏损1111家,亏损面达到2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09亿元,增长55.7%。
从外部看,“中国制造”的困境,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重重压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油及各类原材料价格飙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都在压缩“中国制造”的生存空间。在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高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然而,根本原因还在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过去的30年中,廉价劳动力、低资源价格和高退税补贴,造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也屡屡遭遇贸易壁垒。在不断攀升的成本“倒逼”下,更是步履维艰。
由此可见,寻找“中国制造”可持续的竞争力,已经时不我待。
据报道,浙江等地政府正在积极寻找对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市场机制不断深化的今天,政府的扶持政策当然不能回到财政补贴的老路上,而是应该创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以金融政策为例。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也是最具创新动力的社会细胞,但他们在融资贷款时却阻力重重,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旦国际经济形势风云突变,中小企业往往最先折戟。政府能否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引导金融企业主动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服务?
“中国制造”的提升创新,也离不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当温州“炒房团”征战各地,一本万利地博取着数十倍于产业资本的利润时,费力不讨好地钻研技术创新还有多少吸引力?当数千万“上班族”都寄望于通过股市一夜暴富,兢兢业业、勤勉致富的职业精神又如何弘扬?只有当创新成果的价值得到尊重并得以合理体现,自主创新的动力才能永不衰竭。
“中国制造”的困境只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缩影。当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和社会深层次矛盾已经无法回避。当然,“中国制造”遇到的压力也恰恰是成长的动力,惟有迎难而上,才能闯出一条新路。(田 泓)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