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时灵时不灵的接线板、掉色的被单、开锅的汽车……“印度制造”水平离“中国制造”还很远
“印度制造”将挑战甚至取代“中国制造”!
新加坡《海峡时报》9月3日的报道多少有点危言耸听的味道。该报撰文指出,随着“中国制造”遭遇麻烦,世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之争的话题由来已久。最近中国玩具和食品遭遇“质量;币鸸噬隙浴爸泄圃臁钡囊恍┲室,似乎给了“印度制造”取而代之的机会。不过,笔者认为,“印度制造”想要超越“中国制造”,似乎还没做好准备。
质量不敢恭维
在印度多年,终日生活在“印度制造”的包围中,既获诸多方便,也不免大受其苦。笔者最头疼的是印度产的接线板,市场上少见舶来品,只能用本土制造。它们却非常幽默: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哪个插孔心情好,能正常工作,只好天天遍插诸孔,碰运气。试过各种不同牌子,咨询过专家、厂家、卖家,他们也深有同感。但这不算最糟的。印度的被单很出名,图案有异国情调,有个朋友一下子买了十几条回去送人。没想到,早上起床竟发现浑身五彩:被单掉色呀!礼品已经送出,尴尬的心情就不用提了。
印度汽车的骄傲、民族品牌“大使”牌,大甲壳虫的样子数十年不变,至今仍是总理指定座骑。笔者慕名试乘,感觉不错,出远门就租了一辆。结果天热开了锅,司机每行不远即停车,到处找水降温?蠢,汽车不仅是“四个轮子、俩沙发加铁皮壳子”那么简单。
所以,听到近来兴起所谓“印度制造”赶超“中国制造”的议论,有人就调侃道:此论好在有前瞻性,坏在太有前瞻性了。
“广告明星”是风扇、拖鞋
在印度常见于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的著名产品,是“乌莎”吊扇、“巴贾吉”三轮蹦蹦车、“鲁巴”背心、“巴塔”拖鞋等等,还停留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绝大多数家庭,对于电熨斗、微波炉、电饭煲、加湿器这些小家电,多只是听说,见的次数都不多。德里很多洗衣铺,还在使用老式的铸铁熨斗,里面加火炭的那种。
在德里,老百姓经常购物的地方,大约相当于北京的早市。一两座大型购物中心,成为周末休闲享受冷气的场所,逛的人多,买的人少。印度的这种较低的社会消费水平,反映着制造业的相对落后状况。市场上也有高档产品,但以欧美、日韩进口居多,中低档又越来越抵不过中国货的价廉物美,印度制造业面临着两面夹击,自顾不暇。
手不太灵,但脑子灵
但情况也并非一团漆黑。印度制造业已经看到了光亮:人才优势。未来劳动力的持续充足供应、设计创新能力的突出表现,以及基础设施等瓶颈的逐步消除、外资的涌入,越来越有利于印制造业绝地突围。在北方纺织重镇库露,笔者看到披肩厂在用老式农家土织机,结合纯手工刺绣,制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披肩,价格不菲。在德里的豪斯卡斯艺术村,很多小企业在制作创意手包、饰品、鞋帽,主要针对欧美高端市场。汽车零件、精细化工、电气电子、生化制药等行业也在通过独特的产品设计、工艺创新来降低成本,吸引国际公司的进入。
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不同,印度正在走一条面向高端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崛起之路,充分发挥高科技行业“溢出效应”。 这也符合印度人对自己的评价:手不太灵,但脑子灵。只是这种轻灵的路子是否走得通,尤其通过制造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目的能否达到,就是未知数了。
中印制造业不是“非此即彼”
不过,印度专家也认为,中印制造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替代关系!爸杏【赫甭凼⑿卸嗄辏杏∶骋兹从捎诨ゲ沟氖抵是,悄无声息地连年高速增长。如今“竞争”之风吹到制造业,依然不能改变两国制造业发展模式、侧重领域、针对目标的重大区别与互补,未来两国经济合作的前景仍然美好。
印度明确制定“制造业国家战略”、在全世界举办“印度制造”工业展,雄心可鉴。只是路漫漫其修远,第一步,至少要做出质量合格的接线板、使棉布印染不掉色、让国产汽车少开锅吧。(尹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