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杰夫·代尔(Geoff Dyer)的署名文章《中国股市市值超过日本》。文章指出,日本股市8月28日收盘市值为47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海内外上市企业的合并市值为47200亿美元,中国股市市值首次超过了日本股市市值。
而且,在今年的某些交易日里,中国内地股票市场的交易额超过了所有其他亚洲市场的总和。这些数据的确可以看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新里程碑,在一些人为之欢欣鼓舞时,笔者却感到深深的忧虑。
目前,沪市基于2006年业绩的加权市盈率为58倍,深圳中小板为79倍;而基于同期业绩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为17.1倍,香港恒生指数市盈率为15.8倍,香港国企指数为22.6倍;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圣保罗指数为14.48倍,俄罗斯RTS指数为19.49倍,印度孟买指数为24.08倍。从这些数据比较中不难看出,我国内地股市中的泡沫成分的确不轻。
对于目前中国股市的这种过高估值现象,一些人给予的合理解释,无非还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等理由。但在笔者看来,第一,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随着股市基本定价功能的恢复,股市定价基准理应逐步向国际估值基准靠拢,而不应该与其背道而驰。
第二,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确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随着政府连续出台高强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从理性预期角度看,投资者理应对后市持有谨慎态度,而不是无休止地跟随狂牛奔腾不止。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代表中国经济成长的优质资产还没有完全注入中国A股市场,因此中国股市的非凡上升预期中除了包含业绩增长预期外,还应该包含资产注入预期。笔者认为,业绩增长预期应受经济周期制约,目前美国经济遭遇滑坡,中国经济面临政策紧缩,因此牛市预期不应得到强化;从资产注入看,如果一味地指望有人愿意继续在高股价条件下注入优质资产,也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这将极大地损害注资股东的利益,而且也违背了公平原则。
第三,以人民币升值为由,鼓吹“价值重估”、进而为股指继续大踏步攀升寻找理由,笔者认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是明显地要把中国股市引向日本和中国台湾曾经走过的、并且付出了惨重代价的老路。
第四,目前我国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其源头是美联储过多的美元发行。但流动性过剩不过是影响股指上涨的一个外部参数,而不是内在原因。眼下,政府主管部门正在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并期望予以遏止。随着紧缩性政策强度加大和积累,必然会导致资产泡沫的最终破灭,其杀伤力是巨大的。
有人期望政府放任自流(不要阻挡一些人的快速发财之路),这也是极不现实的,股市泡沫有时就像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吹得越大,一旦破裂,对经济的打击也越是巨大。因此,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发展,政府有必要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责。
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任何不顾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都是注定要受到惩罚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目前,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不是为狂牛不止寻找更多的理由,而是要积极探索和寻找不使泡沫继续吹大和防止泡沫破灭的有效措施。
(作者徐洪才 为首都经贸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国际金融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