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银监会连续下达整顿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多个通知后,各地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发生了连锁反应:不仅购买产品的客户被要求做风险评估,而且一些有关“预期收益”的字眼被替换,甚至网上银行也停止了销售人民币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做风险测试
在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大厅内,一位老年市民告诉记者,去年她买的几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最高收益有接近20%的,当时买理财产品没要求进行风险测试,听说最近有些银行产品亏了,这次再买新产品时,银行就要她进行风险测试了。在这张“客户风险评估问卷”中,记者看到测试内容包括:投资者投资态度、理财目标、风险承受力以及其金融投资组合比例调查等。在大堂服务的理财师现场根据风险评估分数将客户划分为五个等级:保守型、安稳型、稳健型、成长型和积极型。对一些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的客户,理财师建议他们购买一些债券型、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附近的几家大型银行也已经为客户进行风险评估,甚至一些产品说明书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在一些银行柜台上,银行主推的产品一般是贷款信托资产型理财品种,而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已经难见踪影。在销售产品时,许多窗口人员都增加了对客户的风险提示内容,而不再强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此外,记者还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民生等多家银行获悉,市民不能通过网上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只能通过柜台办理业务。
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
据一些银行专业人士介绍,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包含七大风险,分别是:一、市场风险,挂钩指标的走势和波动直接影响产品收益;二、流动性风险,即产品不允许在非可赎回日终止交易;三、本金风险,客户资产可能发生贬值甚至严重亏损;四、地区风险,即相关地区发生重大不利情况;五、操作风险,即客户在决定赎回时尚不能获知产品净值;六、汇率风险;七、其他风险,如触发终止日产品净值波动等。上投摩根基金经理芮崑指出,近年来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相当激进,而银行在股票投资上或者未来的股指期货投资上跟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泰达荷银基金分析师尹哲也认为,基金公司会根据公募基金客户和专户理财客户不同客户的风险与收益偏好,进行产品定制,更有利于在未来的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银行金融创新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主要依靠对已有产品的局部调整和重新包装,以及照搬国内外其他银行的产品,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优势的创新产品开发较少,业务创新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含量偏低。加上部分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时,一味追求销售量,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客户推荐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这些正在随着市场风险的加大而被纠正。
据悉,中国银监会近日要求各银行全面评估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提供投资产品时向投资者警告潜在投资风险。银行不能把一些不保证本金的高风险产品卖给财务状况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的群体,否则银行卖错了对象,要承担相应责任。记者从本市金融监管部门获悉,为大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将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加强产品宣传、改善售后服务。(记者 刘英潮)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