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风险管理产品销售部主管李辉敏透露,中国银行监管部门有意让瑞银等擅长金融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的国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银行提供有关结构性产品开发的技术培训,以提高中资银行对理财市场的驾驭能力。
高额利润被外资行赚去
据瑞银集团相关人士估算,虽然国内理财市场推出结构性产品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中资银行有能力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却仍旧集中在与汇率、利率挂钩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方面,在这样的中低端理财市场上,来自中资银行开发设计的产品大概可以占到50%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设计、研发与股指、基金等各类资本市场标的物挂钩的衍生产品方面,国内市场几乎完全被外资金融机构占领着。这意味着中资银行几乎完全丧失国内高端理财市场的“定价话语权”,其中相当丰厚的利润拱手让人,多数中资银行只能靠代销赚取少部分的佣金。
事实上,从近期国内市场上销售的QDII产品以及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人们就可以察觉上述状况。不论是渣打、东亚等外资银行,还是各家中资银行,其QDII资金投向绝大部分都是由瑞银、荷银等境外金融机构设计并提供的各类票据等。在整个QDII产品销售过程中,中资银行实际上扮演着“二传手”的角色,担当着QDII产品的“分销商”或中介商。而设计、制造这类票据产品,并最终决定票据价格、进行终端风险防范,几乎都由瑞银、摩根斯坦利等国际著名金融机构来负责。
据瑞银统计,目前国际各大银行的利润大概50%来自于理财服务等收费类项目,对于中资银行来讲,这部分收费类项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润的10%—15%,其利润仍主要靠存贷利差。李辉敏承认,国内现行的监管政策,如不允许国内银行机构混业经营等,是造成目前国内银行盈利结构的原因之一。
监管层意识到中资行“短板”
作为瑞银集团负责为亚洲区的私人银行、零售银行、证券商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开发股票等衍生产品的管理者,李辉敏将上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归结为“定位不同”。他认为,瑞银集团同时拥有营销团队、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公司等不同部门,较擅长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各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专职”负责为富裕而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客户(包括各类商业银行、零售银行)量身订造投资产品及方案的。现阶段,中资银行主要为结构性产品提供销售管道。按他的测算,开发、设计结构性产品所赚取的利润未必就比销售渠道赚取的利润高。李辉敏透露,瑞银的私人银行利润贡献是最高的,甚至超过了瑞银的投资银行业务。
李辉敏透露,目前国内各金融机构更青睐那些风险较低的保本型结构性产品,这可以使投资客户减少本金风险。不过,瑞银等机构正在向国内的监管机构建议,适当放宽QDII资金的投资范围,更多地投向境外那些收益率较高的非固定收益类产品。
据透露,目前国内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中资银行在高端理财市场的“短板”,瑞银等国外金融机构在与监管部门的接触中,被要求不仅要向国内的金融机构提供具体的产品,也要与国内的金融机构分享一些产品设计技术。瑞银方面昨天并未预测中资银行获得高端理财市场“定价话语权”的时间表,同时,上述提及的技术合作也并未进入实施阶段。但瑞银方面表示,只要符合相关标准,持有理财业务经营牌照的中资银行都有可能成为瑞银集团的技术援助伙伴。
(来源:新闻晨报,作者:李强 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