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可能要先退后一两步,但几年后就能大踏步前进,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了
作为全国能耗较高的省份,山西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全省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山西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虽有下降,但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在5月18日召开的全省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上,山西省郑重提出,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调整产业结构,争取用5年时间,减少上千亿元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黑色GDP”,以确保节能25%目标的实现。
高耗能产业积聚成为“能耗大省”
多年来,山西形成了以煤、焦、冶金、电力等耗能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单一畸重的产业布局和落后产能的大量存在,造成了山西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2005年,山西单位GDP能耗、电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1.67倍和2.54倍,位居全国倒数之列,在中部六省排名末位。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山西工业中的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和建材等6大行业都是高耗能产业,其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5%以上,是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同时,洗煤、炼焦、制气、煤制品等能源加工转化产品比重大,加工转化过程中能源年损失量达到2100万吨标准煤,加上输电线损193万吨标准煤,两项合计能耗达到2194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量的18%,为全国之最。
2006年,山西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了1.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56%,化学需氧量削减2.77%,但均未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今年以来,同全国一样,山西高耗能行业增速明显快于其他行业,煤炭、焦炭、电力、粗钢、电解铝等高耗能产品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品,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高耗能行业快速发展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以电力消费为例,今年前2个月,山西重工业用电量增幅近30%,而轻工业用电量同比则下降了5.3%。
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能源产品和能源消费增长势头不减,落后产能总量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影响“能耗大省”山西节能减排任务完成与否的关键因素。
用五年削减上千亿元“黑色GDP”
高耗能与高污染是粗放型产业之“藤”结出的两颗“苦果”,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是粗放式发展的共性特点。
面对严峻的现实,山西省提出当务之急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来自山西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从2005年开始,山西在第一支柱产业——煤炭行业打响“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资源整合、组建大集团等三大战役”,已依法关闭违法非法小煤矿9000多座,淘汰落后小煤矿1460座。今年开展的第三战役,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对周边小煤矿进行整合,煤矿数量将由现在的4000多个减少至2500个以内,目前全省市营以下煤矿数量已减至2903座;在焦化行业,关闭了上千座落后的改良焦、小机焦炉,大型机焦所占比重超过了80%以上;2006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3台,装机容量为23.5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确定淘汰落后产能产量的产值相当于2005年工业销售产值的1/5,约1000亿元,影响财政收入大约几十亿元。
本刊记者获悉,根据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到2010年,全省将淘汰生铁产能3700万吨,占现有高炉能力的54%,其中2007年要淘汰生铁产能2700万吨,同时淘汰钢铁产能560万吨;水泥行业到2010年将淘汰落后产能约1900万吨,其中2007年淘汰620万吨;小火电装机容量266万千瓦,其中2007年淘汰50万千瓦装机;焦炭要减少3000万吨产能,其中2007年淘汰950万吨;此外,2007年将分别淘汰电石和铁合金落后产能13万吨、20万吨。
今年前4个月,仅吕梁市就关闭淘汰了191家污染重、能耗高的焦化、冶炼等小企业,影响当地GDP26亿元左右、财政收入6亿多元。
落后产能是不少市县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淘汰落后产能的阻力和难度较大。山西省发改委目前正在煤炭、焦炭、电力、冶金等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全省统一部署,制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录和推进时间表,同时,还将重点研究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帮助地方上“大”关“小”,能力置换,以新换旧。
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山西省还将研究一些有效的退出机制,如加大对淘汰关闭总量大的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核减财政上缴额以及给予一定补贴等方面的政策。
一手抓重点耗能企业
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超过95%的现状,山西在这些行业选择了200户重点耗能企业,对其节能减排工作进行重点监管。这些企业能耗占全省能耗总量的65%以上,它们的工作做好了,就相当于抓住了全省节能减排的“牛鼻子”。
淘汰落后产能是从源头上减少能耗;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结构节能则是节能减排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据测算,2006年,山西省第三产业增速滞后于工业增速10.6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升反降,下降了1.3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增加结构性能源消费26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单位GDP综合能耗又上升了1.8个百分点。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回升到2005年水平——回升1.3个百分点,则将实现结构节能3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这一数字相当于去年全省能耗实际降低水平。综观之,结构调整对于节能减排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山西省为此提出以“八大支柱产业、三大企业方阵”为重点,着力调整工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和具有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特色的节能型产业体系。煤炭、冶金等老支柱产业要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同时重点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低能耗支柱产业。通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素质,实现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以扭转传统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实现结构节能减排。
为配合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山西省还将出台一些新措施: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利用能源评估和审核制度,管住用能增量的关口,遏制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和低中水平重复建设;加快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节能考核指标体系等。
从2007年开始,山西省级财政新增2000万元作为政府节能专项资金,同时要求市以下政府也要从财政预算内拿出资金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并保证每年保持一定幅度增长,支持节能工作;山西省还将成立节能监察大队,对全省范围内用能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用能情况进行执法监察,以杜绝能源过度消耗和浪费现象。
2006年,山西省GDP增速为11.8%,居中部六省末位。山西省省长于幼军说:“增速放缓,是我们想要的效果,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山西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行动。”他强调,淘汰上千亿元“黑色GDP”,肯定会影响一时的经济发展,但全省上下要咬牙坚持,现在看可能要先退后一两步,但几年后就能大踏步前进,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了,耗能少、污染小的新兴支柱产业也陆续培育起来了。(冯瑛冰 陈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