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岛效应让城市付出了不小代价,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
城市如何应对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热岛效应?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正在设计中的Masdar城和上海计划在崇明岛东滩打造的生态城市备受关注,前者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碳平衡城市,后者的“东滩模式”将在运输方面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均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有益探索。
对那些已经显现热岛效应的城市而言,减排,则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城市热岛的代价
人呼吸排出二氧化碳,飞驰的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就连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一张纸,在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煤,产生二氧化碳……地球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日俱增。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从2000年到2004年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比上世纪90年代加快了3倍。上世纪90年代,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是1.1%,到21世纪初已达到3.1%。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0.74℃。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我国也经历了21个暖冬,这一切都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上海的热岛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城市正为热岛效应付出不小的代价。
代价之一: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世纪内,全球的气候变化达到灾难性的程度,酷暑、暖冬、飓风、洪水、干旱……层出不穷,这一变化无疑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有关。近几年,上海多次遭受台风的侵袭,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05年,台风“麦莎”、“卡努”来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近17.37亿元。2006年,上海又遭遇台风“桑美”、“碧利斯”,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
代价之二:水位上升,损失难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使得中国沿海一带将遭遇更多的洪涝灾害。国家海洋局《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潜在影响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现有防潮设施情况下,当海平面从历史最高潮位分别上升30厘米、65厘米和100厘米时,长江三角洲区域2030年的经济损失分别为96亿、2372亿和15995亿元人民币。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全球GDP的五分之一都有可能因此灰飞烟灭。
减排动力的缺失
热岛效应让城市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节能减排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但责任,并不是一项硬性的指标,对企业或个人来说,节能减排的动力依然缺失。
2005年2月16日,由联合国发起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协定,发达国家必须在2008年至2012年间,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从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对所有加入这一协定的国家及地区具有约束力。但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安排,在第一阶段,减排仅仅针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暂时豁免。
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上,还不存在排放总量的硬约束。在这一背景下,管理部门也仍没有对企业制定任何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目前,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尽管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使得社会各界群起呼吁减排,不少企业也已将减排视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但当减排与企业的效益发生冲突时,仍有一些企业为追求效益而忽视减排?銮遥恍┢笠滴跖胖Ц读艘欢ǔ杀臼,而另一些企业却仍肆意排放,这将渐渐导致企业之间竞争的不公平。久而久之,这种基于责任的减排动力,也会因“不公平”而减退。
指标约束是减排的被动力,在专家看来,企业减排还缺少一个以市场价格来衡量的主动力。一旦企业因为减排而得到更多收益,那么,减排就会得到响应,反之,企业则会付出更多成本。事实上,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发达国家之间已经有了一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的模式。但这种交易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有限供应”,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一前提条件。
排放权如何交易
上海期货交易所有关专家认为,排放权交易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且不说《京都议定书》进入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也将被纳入减排指标硬约束中。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制定减排的指标,约束企业及个人行为。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是可行的。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提前开始对排放权交易进行研究和探索。
排放权如何交易?假设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排放指标,企业在一段时间里,要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这一指标之内。而如果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预计能够缩减一定额度的排放量,那么,其富足的排放权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以获得收益。相反,一些企业则需要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放权,来应对自身的排放超标。在这种权利的买卖中,二氧化碳排放权会有一个反映市场供需的定价。
业内人士认为,以市场交易来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动力将大增。因为,排放权有了市场定价,企业为减少排放的创新,也会有一个更合理的成本价格。一旦企业为创新支付的一次性成本,等于或低于其将富余排放权出售获得的收益,选择创新,则是更明智的做法。其他一些无意于创新的企业,就会不断地为二氧化碳排放支付更多成本,这将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
在成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通过交易,今年上半年,全球二氧化碳市场价值增加了41%,碳信用额度交易额约为158亿欧元。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的需求量在这5年间预计为每年7亿吨-13亿吨,由此将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亿美元-650亿美元的国际温室气体贸易市场。在我国,这一市场潜力也十分巨大。统计显示,未来5年,国内每年碳交易量将超过2亿吨。业内人士戏称,如此大的交易量,市场地位相当于石油市场中的沙特。(记者 宋鹏霞 蒋娅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