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1日电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在中国,国有企业成为融合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理和企业职工利益的集合体。有一种说法是政府审批制增加了审批者的权力;厂长(经理)负责制变成个人说了算;企业通过办社会等方式或明或暗的补贴,让职工得到额外的实惠,等等。
而进行中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必然触及这一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
在东北国企改革推进的初始阶段,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企业经营层。当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可能面临“下岗”,因此他们对企业改制并不积极,甚至一度成为国企改制过程中的难点。
随着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中央及各地国资委的组建,防止出资人利益伤及国家利益的现象也成为一个新课题。有专家指出,由于国资部门只是所有者的代表,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会满足于把好的企业控制在自己手里,使股份制改革趋于保守;另一方面又会把有利于公众利益,却又需要一定补贴的单位推出去,出现“卸责”现象,从而造成“出资人利益”部门化。
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发现,由于国企产权改革的推进会重新调整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既得利益,由此造成新的矛盾凸显,并已成为现阶段中国国企改革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王振宏 梁栋 陈国军 吕晓宇 王金涛 储国强 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