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持续调整,“大小非”的频繁抛售被当成了“罪魁祸首”之一。业内人士就此表示,“大小非”并非“洪水猛兽”,要客观看待“大小非”问题。
首先,“大小非”的数量远没有某些媒体渲染的那么巨大。统计数据显示,由股权分置改革形成的“大小非”共有4572.44亿股,目前已解禁的达842.96亿股,占“大小非”总数的18%。而且,“大小非”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从绝对量上来说,随着股票的减持,存量的“大小非”数量越来越少;从比例上来说,市场在不断壮大,存量“大小非”占股票市场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小。
其次,解禁并不等于减持,获得流通权仅仅是对股份的性质进行了明确。减持?还是坚持?“大小非”们只有在充分研判中国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上市公司质地以及自身资金需求等趋势后才能做出选择。而且“大非”股东为了保证控股地位或者发言权,一般不会轻易减持。即使在目前股市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股东间对于控制权的争夺也屡有发生。股权争夺战一直是资本市场重组大戏的精彩一幕,近期国美与三联集团对于三联商社的争夺便可见一斑。
统计数据也说明,并非所有“大小非”都有减持冲动。从2006年6月“大小非”获得流通权以来,“大小非”累计减持的股票为250.07亿股,只占理论可减持股票的29.67%。
事实上,“大小非”实际减持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今年6月份,实际减持的数量为4.51亿股,而目前市场股票的平均价格大概在10元左右,据此简单估算,6月份减持股票的交易量不到市场总成交量的1%。
再次,大股东“吞吐”股权,某种意义上是市场的内在稳定器。在市场高涨的时候减持一部分股票,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增持一部分股票——大股东对股票的这种“吞吐”行为,既能避免股市的过度泡沫,也能抑制市场的非理性下跌。
不过,尽管“大小非”并非“洪水猛兽”,但如何引导其有序流通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前,有学者提出,把“大小非”的锁定时间延长到10年,并对“大小非”减持征收资本利得税。学者们维护市场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强制延长锁定时间并没有法律依据,也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并且只针对“大小非”征收资本利得税也不符合税收的公平性原则。
而且,上述措施只是暂时地改变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借助减少短期内可流通的股票数量来稳定股价,但影响股票等资产价格的首要因素是资产价值,供求关系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总之,“大小非”如何流通是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遇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对其减持加以限制等方式来解决,而应用创新手段加以解决,如引入大宗交易平台就是一大创新。
目前,市场上的不少制度安排是在股权分置时代设计的,需要有关部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断加以完善,以改革促进发展,推进基础性制度建设。定期公布“大小非”解禁数量、进一步完善大宗交易平台……方方面面正在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不会再谈“大小非”而色变。(记者 申屠青南)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