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股市不断暴跌使投资者损失惨重,要求政府出手救市的呼声也不断出现。面对市场的特殊情况,监管部门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重新推出了已经停顿多时的股票型基金,至今已有18家。
尽管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否认这是救市措施,强调股票型基金的推出是“成熟一家,审批一家”,但市场依然将其视为政府部门呼应市场吁求的具体行动。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一措施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一方面,市场依然处于急剧的下跌之中;另一方面,这些基金的销售一改以往的门庭若市,受到了市场普遍的冷遇。
股票型基金通常被视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去年“5·30事件”后,监管部门正是以放行股票型基金来安抚市场,提振人气的,而在去年下半年监管部门高调调控市场的时候,也是以停发股票型基金来作为有力手段的。
但是今天,当监管部门重新祭起股票型基金这个法宝时,它却为何失灵了呢?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基金本不可能承担起救市的职能。像去年“5·30事件”后的“基金救市”,是因为当时的市场暴跌虽然可怕,但市场本身已具有止跌回稳要求,新推出的基金给了市场一种明确信号,它才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
时至今日,国内市场的基本面貌已经大变,经过无休止的连续打压,目前的市场已经变得人心涣散,特别是大量资金的退出,使我们这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失去了行情上升的能量。
基金作为一种集合理财工具,不过是把分散于投资者手中“单打独斗”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大兵团作战”的资金优势,更有利于推高股价,从而赚得比资金分散时更多的利益。但其优势也仅在于此,在牛市中,投资者依靠自我力量赢钱时,基金当然能够随势赢钱;但在熊市中,当单个投资者输得惨不忍睹时,基金同样也会面临失败。
据最新一期《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上海的基金经理已经出现了“零工资”的情况,可见对资本市场过度实施的政策调控不仅使散户深受其害,一直受政策庇护的基金也已危若累卵。
虽然我国的基金业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实还很稚嫩,长期以来经常被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使用,这固然可以使其得到政策庇护上的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却是不利于其成熟发展的。而期望用发行股票型基金来救市的做法也未免有点一厢情愿。即使这些基金能够成功募集,它们在目前的市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成熟的基金,它在建仓时必须考虑到市场的时机,如果听命于“窗口指导”而无视市场现实,那么它很可能会面临惨败的命运,到头来还是会给盲目相信它的持有人带来惨重损失。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监管部门如何看待这个市场,是否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改变目前的低迷市况,已经成为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所在。事实已经证明,仅仅靠放开基金发行,在目前的市场上已经不足以重塑市场信心,需要有关部门拿出更切合市场需求的积极措施。(财经评论员 周俊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