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30日财政部调高股票交易印花税开始,原来牛气十足的中国股市步入了下降通道,至今已逾1个月。如果以衡量中国股市最有代表性的上证综合指数来计算,从5月29日创下的最高点4335.96点,到6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即6月29日的收盘点3820.70点,下跌11.88%,似乎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观察一下个股的表现,则可看出,中国股市在这短短的1个月里已经出现了阶段性走熊的阴影。
据wind统计显示,从5月29日算起,至6月29日,在沪深两地股市1419个可以对比的上市股票中,共有1186个股票出现程度不同的下跌,占总量的83.58%,其中有331个股票的跌幅在40%以上,占总量的23.33%,更有185个股票的跌幅在50%左右。在这1个月里,股价出现上升的股票仅有196家,占总量的13.81%。根据这样的统计,如果对比中国股市在2001年-2005年期间经历的长达4年的大熊市中的个股涨跌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最近的这1个月已经基本走完了那4年熊市里的全部路程。
对于中国股市在本世纪初所出现的长达4年的大熊市,许多投资者都有着痛苦的记忆。那几年,正是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入收获期的年头,克服了上世纪末爆发的亚洲金融;,中国经济全面上升,民众收入普遍提高,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尽管当时连续减息,但城乡居民的储蓄却稳步增长。但是,本应与经济基本面同步发展的中国股市在那几年里却出现了步步下滑的走势,以至民间出现了“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惊世骇俗之语。
今天回过头去看这4年熊市,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当时的市场面临着国有股上市、股权全流通的压力,另一方面在1990年代通过造假手段混入市场的一些“问题公司”集中暴露,市场违法违规现象严重。针对市场的这种状况,管理部门一方面集思广益,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等有效手段来化解国有股上市给市场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加大了对造假公司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使中国股市摆脱了熊市;,出现了久违的牛市,成为一个让融资者、投资者、中介机构以及政府多方“共赢”的创造财富的有效市场。
但是,以调高印花税为标志,1个月里迅速地走出了以往4年才出现过的熊市行情,中国股市的这种多方“共赢”格局是否被打破,因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而发挥出来的财富创造和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否将丧失,值得引起大家关注。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随着指数的逐渐上升,有不少舆论认为市场已经克服了以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甚至可以出现“黄金十年”的宏伟远景。但是,现实却是,中国股市依然摆脱不了“政策市”的“魔咒”,政策预期成为影响股市走势最根本的因素,行情走势可以在一个交易日内强行扭转。更为重要的是,以机构为代表的庄家依然能够左右行情,内幕交易依然横行,监管部门的查处虽然呈现出紧锣密鼓的态势,但很难收到让投资者满意的效果。这种市场局面在过往的4年中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发展,股改完成以后一度得到了改变。但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在最近这段时间里,这种一度曾受到遏制的现象卷土重来,再一次成为影响中国股市的“暗流”。广大中小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中,很难进行正常的操作。随着行情的快速走低,随着他们的财富迅速缩水,他们好不容易确立起来的对中国股市发展的信心受到重挫。
对最近一个月来所出现的暴跌作出认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股市的基本状况。中国股市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它的成长道路与脱胎于自由经济的成熟市场会有很大的不同。比较起来,中国股市的管理者会更多地关注行情走势,更热衷于消除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泡沫,这使中国股市更多地表现出政府管制的特点,“政策市”的色彩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其实,对于所谓“政策市”也应作辩证的分析,重要的是决策者必须深入市场,广泛听取各种利益方的意见,特别是听取散户股民的意见,让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符合股市中最多人的利益,而不能让政策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考虑到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散户股民的话,一些对行情走势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在出台时应该尽量采用柔性手段,而不是刚性手段,使可能对行情产生的冲击能够尽量小一些。而对于市场中的过度投机,则要强化监管,坚决打击,由于这种过度投机的主力通常是由机构来进行的,因此加强对机构的监管显得十分重要。
股票市场的涨跌起伏是很正常的,但过度的暴涨暴跌是不正常的。而建设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市场,是市场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共同的期望。只有这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向着这个目标成功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