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政府必须出手进行宏观管理。但是,不应使用发社论等行政调控手段。动用行政手段只会使市场化的努力前功尽弃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瑞士巴塞尔参加国际清算银行10国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承认,中国的股市泡沫令人担忧。这是金融监管当局对股市发出的明确警告信号。
自2006年初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累计上涨约235%,今年迄今为止更是飙升了40%以上。股市上一夜暴富的神话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众多民众杀入股市。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新开户股民高达500多万户,超过去年一年的开户总量。截至今年4月下旬,中国股民达到9200多万户,也就是说,大约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股民。如果以城市人口为基数,则这个比例会更高。
事实上,城市已经出现了“全民炒股”的疯狂景象。公司员工、公务员、教师纷纷在工作时间炒股。各家银行人满为患,其中多为老人妇女,他们也兴奋地进入股市。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日前公开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有近一成已投身股市,大学四年级学生中股民所占比例已近八成。
中国股市如此巨幅上涨是否正常,官、学各界看法不一。固然,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上市公司透明度的提高以及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良好预期都增加了投资者的信心。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改善,也可以支撑部分上市公司估值的高企。不过,即使最乐观的评论家也承认,相当比例的垃圾股积累了结构性的泡沫风险。整体而言,沪市市盈率高达48倍,深市高达45倍,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问题是,在全民炒股的狂热气氛中,这种泡沫风险被普通投资者、尤其是新近进入股市的投资者普遍忽略。人们看到的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亚洲股神”恒基兆业地产主席李兆基早前曾一语中的:内地股民入市似“盲侠”。很多股评家为这些“盲侠”欢呼不已。他们预测说,股市还将上涨几千点,号召人们入市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收益!爸泄墒欣饴邸彼坪跻丫晌芏嗳说墓鄣。
不过,历史的前鉴不可不察。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小小擦鞋童也成为炒股专家。有论者谓,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已经火热到了全民都放下手中的活,只去干这个事情,那这个国家的股市与社会肯定是有问题的。有调查显示:目前14%的股民是通过借贷炒股的,以房屋做抵押等银行贷款和私人贷款炒股的股民各占7%。如果考虑到大多数股民对风险估计严重不足,则不理性者的比例显然要高得多。
当然,股民争相入市,从个人角度看,确实是一种理性行为,放着赚钱的机会不用,简直就是傻子。至于证券公司、基金经理、股评家、投资银行家鼓动民众入市,也是自身利益所系。但是,全民炒股引发的非理性群体亢奋,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人缺乏个人自担风险的意识。越是收入较低的群体,越倾向于认为,政府应当为股市的稳定承担责任。而事实上,前两年,中国政府的不同部门通过直接发信号和证监会操作等手段一味地要把股票的价格提上去。因而,假如股市泡沫破灭,个人遭受严重损失,其不满与愤怒的矛头很可能指向政府。
可以设想,股市目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十七大、奥运会等重大政治活动在即,需要繁荣的经济来配合,而股市之繁荣,当然是经济繁荣的引擎。此时假如出手调控,很有可能拖累整个经济,尤其是导致民气低落。但是,如果不进行调控,令人目眩神迷的财富效应,可能继续吸引大量中低收入群体民众拿着养家、养老的钱杀入股市。假如泡沫——哪怕是局部性泡沫——不断积累,绑在疯狂的股市列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若股市泡沫在某个出人意料的时间突然破裂,大量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很可能出现严重社会问题。
因此,政府必须出手进行宏观管理。但是,切记不应再走回头路,使用发社论等行政调控手段。如果此时动用行政手段强行打压股市泡沫,必然造成严重后遗症,而且,会继续对投资者进行错误的引导,使市场化的努力前功尽弃。
正确的办法是通过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度变革,使市场恢复正常。最重要的措施是改革现有的企业上市审批制度,将审批之权从证监会手里交到证券交易所。由证券监管当局来决定哪家公司可以上市,完全是计划经济的做法,而有悖于通行的市场惯例。这种制度安排导致了企业上市环节寻租问题,可能造成政府青睐或善于钻营的企业上市圈钱,真正优良的公司却无法上市。尤其是政府人为地控制上市公司数量,控制股市规模,导致股市供应偏小,股价普遍虚高,极易积累泡沫。当此投资需求高涨之时,正是推动上市制度改革的大好时机,这一改革可以一箭多雕:既可根除腐败,又可平抑股价,还可改善上市公司品质,并使证券市场真正地像一个市场那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