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天闭幕的“珠三角国际金融资本高峰会”上获悉,近1个月以来,部分拟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在场外法人股市场出现了明显下滑,个别企业的股价缩水2~3成。业内人士认为,出现此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4月20日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这项原本旨在规范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的规定却影响到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运作甚至未来创业板的发展,如此结果令人“意外”,同时也值得认真研究。
法人股报价暴跌
4月20日晚,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其中要求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在公开出售解禁的非流通股时,如果1个月内预计出售数量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由于该政策加大了大小非抛售股票的难度,部分解决了困扰股市的大小非减持问题,因而受到广大股民的普遍欢迎。配合随后出台的下调印花税政策,沪深股市在4月下旬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快速暴跌行情强劲反弹,因此该政策也被广大股民视为管理层的第一道“救市金牌”。
在二级市场一片叫好声中,国内众多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却对该政策“冷眼旁观”,而这种态度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逐步显现。与会的业内知情人士透露,短期内有上市可能的一些企业法人股权,在场外市场的报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如光大银行法人股的报价,最近已下跌到5.6元,比1个月前下跌了将近20%,而一些小证券公司、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价跌幅则超过30%。
该人士认为,规范大小非办法的出台直接导致了场外法人股市场的下跌,因为担心未来的创业板也会按照目前主板市场的“游戏规则”出牌,而培育企业发展上市的风投和创投需要一个自由的可退出机制,难以忍受如此“高难度”股权转让办法,理所当然地选择提前抛售这些拟上市企业的股票。
创业板须合理退出机制
对此摩立摩根中国总裁刘建华认为,一个自由合理的退出机制对创业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小企业投资者努力上市的重要驱动力。以最成功的美国三板市场为例,除了适时公告外,企业的法人股持有者可以在同一个交易系统上完全不受任何政策性约束地买卖自己公司的股票,所得的现金也可以完全自由地转帐或投资。
他还认为,目前国内的相关政策仅仅是针对国内股市特有的情况而制定的特殊政策,在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并无先例,而他本人也对该政策能否适用于呼之欲出的创业板市场持保留意见。(记者 李鹤鸣 朱淼)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