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
|
如何让世界欣赏中国? 2000年10月31日 10:36
提要:“有着五千年底蕴的中国文化为何在许多方面不如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文化知名?这不是中国文化缺少价值,而是我们过去重视了积淀而忽视了传播和弘扬,以及缺少具备传播和弘扬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眼光�!�
从8月底开始,中国官方在美国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九个城市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魅力攻势。这个题为“中国文化美国行”的交流活动,荟萃了中国几千年文明中最凝炼、最动人、最优美的文化元素,使大洋彼岸的普通人民大开眼界,并由衷地发出赞叹。 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包括艺术表演和各种展览,虽然呈现的形式完全不同于政治宣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达到了政治宣传的效果。实际上,中国举办这次大型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无非如此。这次活动的直接领导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曾在多个场合说,很多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因此,他们在新闻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下,很容易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因此,这次“中国文化美国行”的目的,就是要“弥补他们没有机会到中国看一看的遗憾”。 从中美两国新闻媒体所反映的情况看,“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确实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联合国总部,中国丝竹的美妙音乐使世界各国的外交官们为之心旷神怡,更为江泽民抵达纽约出席千禧峰会奏起了温馨的序曲;在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艺术家们连续举行了两场民族音乐会,不仅场场爆满,而且还有许多美国人“走后门”托中国大使馆购买入场票;在同时举办的艺术展览中,美国对照片上的中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但赵启正对他们说,真正的风景还要美丽几十倍。 中国此时在美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文化推介活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在“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开幕之前,克林顿总统说,他希望中国的艺术家们能在两国人民之间构筑相互了解的桥梁,“使美中关系更深入、更广泛地发展”。目前正值美国大选竞选活动的关键时刻,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希望,这次文化公关活动能够真正有助于美国政界减少对中国的成见。 然而,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毕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虽然这次活动为美国人民开辟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但就整体而言,美国人、特别是政界人士对中国的既定看法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假如这次活动的目的只是要让美国人有机会欣赏中国文化,或者只是为了促进美国国会顺利通过对华正常贸易关系法案,那么,这次活动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如果主办者的长远目标是要借此改善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整体印象,旨在说服美国人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完整和真实的中国,那么,可以说,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都一直强调,它们经常发生误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了解,至于为什么缺乏了解,双方似乎都不愿深入地自我反思,甚至有时还把责任推给对方。今年7月,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北京国防大学发表演说时,曾公开指责中国新闻传媒故意丑化美国,而美国某些报纸也趁机大作文章。而在中国方面,人们对美国的新闻传媒抱着同样的看法,包括在这次文化交流活动中,中国官员对美国新闻传媒一直都有这样的怨言。 美国新闻媒介在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中,故意歪曲和丑化之处屡见不鲜,美国的一些反华政客更是死不悔改。对于所有这些,明眼人都看得非常清楚。 但是,平心而论,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成见之所以长期不能改变,原因恐怕不完全在美国,而是在中国本身。在抱怨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同时,中国在自我宣传方面又做得怎么样?在指责美国传媒片面和歪曲报道中国的时候,中国自己掌控的新闻传媒又做得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人说话的人们,他们在谴责美国政客肆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时候,自己的举止言行是否就能体现出泱泱文化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当“中国文化美国行”在大洋彼岸引起阵阵热潮之际,北京的《解放军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感慨地说:“有着五千年底蕴的中国文化为何在许多方面不如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文化知名?这不是中国文化缺少价值,而是我们过去重视了积淀而忽视了传播和弘扬�!闭庖豢捶ㄎ抟珊苡械览�,但大概还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中国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是否受到重视,而在于是否具备传播和弘扬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眼光。 实际上,中国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播,对外宣传队伍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只是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文化传播者本身仍然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与迅速变化的中国本身相比较,中国主流媒体的变革已明显滞后,尤其是传媒的创造性还不能得到自由的发挥,致使中国社会优秀和美好的事物无法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 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并不意味着一、两次轰轰烈烈的交流活动,也不意味着只需把表演文化带出国门就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细致的经营,需要广阔的国际视野和符合时代的欣赏眼光,同时还需要一个洋溢着人类共通灵性的温情社会�! � 中国在对外宣传中尤其需要社会温情和国际视野。不久前,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爆炸事件,中国电视新闻中有关朱(金容)基总理到医院看望伤员的报道,就是一条极具感染力的新闻;中央电视台就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而开辟的长达四个小时的直播专题节目,更是一个把政治巧妙揉进温情的成功范例。虽然这类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越来越符合现代世界的欣赏习惯,但对人文基础如此深厚的国家来说,实在还是太少。只有摆脱空洞和无味,只有剔除教条和说教,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才能期待世人的欣赏,也才有可能更多地影响世界。 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内涵,又是这个社会的外在表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深邃之处不可窥测,但表现形式还显得不够精致和动人。这次“中国文化美国行”的活动之所以空前成功,就是因为对文化的表现形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梢云诖氖�,随着社会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文化中精致和温情的元素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所谓文化交流,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人是文化的鲜活的载体。由此上升到国际领域,一个国家的官方代表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的载体,他代表了国家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虽然代表中国说话的官员很多,但除了国家主席江泽民之外,中国最好的发言人还是总理朱(金容)基,因为他不仅使人们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而且还使世人为他背后的国家感到惊叹和折服。 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本来就充满着特殊的魅力,但若要避免这种魅力不被丑化和歪曲,若要让全世界都去领略和欣赏,那就必须从人的本身做起。当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当所有人的潜能都得到自由的挥洒,当文化传播者的身上能够折射出内在的神韵,当国家的代表者都能够体现出中华文明雍容巍峨和气宇轩昂的气质,那么,优秀的中国文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传播和弘扬。 |
|||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