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经济学诡异屏蔽不了它“安身立命”的底线价值命题。所以当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11月1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说“2006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而下降的城市只有上!钡氖焙颍颐腔故侨滩蛔⌒「咝肆艘话。毕竟,上海房市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尽管这个“降幅”仅仅为1.1%。遗憾的是,11月9日的《中华工商时报》给我们泼了盆冷水:上海房价真相揭秘,四分之三楼盘价格仍稳中有升。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房产之窗”监测了100个上海楼盘,发现3/4的楼盘价格稳中有升。
原来我们高兴得都太早;痪浠八,原来宏观调控重拳频出下的房价连小幅回落的媚眼都没抛过。亨利·明茨伯格说过这样的话:战略制定者的绝大多数时间不应该花费在制定战略上,而应该花费在实施既定战略上。与其在或左或右的制度设计上百感交集,不如深入分析一下为何既有政策治不住赤裸裸的房产暴利。打个比方,一个城市只有一家面包店,而你不吃面包就得饿死,有一天,面包店说手续费涨了税费涨了按揭涨了地价涨了,可是我们除了多掏银子外,会少买一只活命的面包吗?我们的房产政策为何屡屡郁闷受阻,最大的疏漏怕就是人为规避了市场有效需求的澎湃动力。在政府有效供给不足(保障性住房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怎么调都是拍皮球——压力承受面在转移罢了。
当悖谬的“经营城市”成为流行理念在政府之间心口相传时,我们在房价这个问题上对宏观调控寄予一腔热望最终“伤心总是难免的”。一次次“国N条”被架空被异化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阻挡或者不小心阻挡调控效率的恰恰是房市调控政策的终极执行者——地方政府。当政府部门和房产商成为天生的“黄金搭档”(如房市红顶商人)时,后果便有三:一是对整饬住房的结构性矛盾热情不足;二是以亲密朋友身份深度介入市场,明降暗托;三是积极软化调控政策。
住房,再怎么披着市场的外衣总归摆脱不了民生产品的身份。因此,近一段时间某些部门又开始论证房价对社会稳定的意义了。只是,股市这几年的崩盘似乎也没让人觉得风险投资的超级恐怖。事实证明,总会有人通过“割肉离场”来化解风险,倒是面对疯涨的房价我们要不要论证好这两个问题呢?一是当压垮房市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那时的银行金融风险该怎么计算?二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究竟是考验老百姓的心理、经济承受能力还是该在民生福祉上真诚地做文章?
来源:新华网;作者: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