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青作品而蜚声文学界的作家梁晓声,近年来将笔触转向了当代题材。近日,他最新的反腐小说《欲说》也已面世,写的是“钱权交易”背后的高官和商人。昨日,梁晓声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对于书名《欲说》,他称是对诸多社会现实的“欲说还休”。对于目前红得发紫的“明星学者”易中天,梁晓声直言,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悲哀,“说明很多人已经不阅读了”。
易中天火了是种悲哀
记者: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您平时应该会关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吧?
梁晓声:会关注一点,但不是很多。
记者:那您知道现在很红的明星学者易中天吧?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梁晓声:很多人跟我讲了,说易中天在电视上讲三国,讲着讲着就火了,而且出书的版税已经高至百万。对易中天本人以及他讲三国的方式,我没有任何成见,但那么多人如此喜欢易中天,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悲哀,这说明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
记者:这话如何理解?
梁晓声:以前有档电视节目叫《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很出名,是专门讲给没有阅读能力的儿童的。作为一个有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成年人,应该自己去阅读和判断,而不是一味听别人讲。
看易中天的书不是阅读
记者:最近,易中天还出了系列书籍,而且销量不错,看他书的人应该还是喜欢阅读吧?
梁晓声:这跟我所说的阅读还是不一样的,因为易中天的书不是原创。比如说,曹雪芹写了本《红楼梦》,这是原著,很伟大的作品。但后来很多人分析、研究、品评《红楼梦》,就不是原著了,而读这些东西与读原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记者:易中天的《品三国》因高版税和高印数而拿下了约500万元的稿酬,因而制造了“作家天价稿酬”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
梁晓声:天价稿酬其实是一种市场现象而不是一种文学现象,对畅销书也要区别来看,最畅销的书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如果一本书只包含了最大的娱乐性质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很值得怀疑。
“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
记者:一批传统文人比如余秋雨、易中天,从书斋走向电视,你不认为他们是由传统文化传播领域向大众通俗文化领域的一次成功转型吗?它会不会影响您、包括您身边的人的心态?
梁晓声:“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我始终坚持写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抵御外界的浮躁所带来的干扰。因为对喜欢写作的人来说,一铺开稿纸,心就会变得特别干净,进入自己小说构建的环境中。但估计还是有很多人会心理不平衡。(来源: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