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六月六日电 题:建设新农村,郊区怎么建?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虽然搬到新居已有一年,六十五岁的老蒋还是有点不适应。几年前,他还以为会在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中度过余生。如今,一家五口住着一套一百多平米三居室,二十九寸的大彩电,实木地板,小区里还有各种健身器材。老将说:“这跟城里人还有什么区别吗?”
老蒋所在的金山区廊下镇万春村,是上海的远郊,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如果是几年前,在这个季节里,这里能看到众多挥汗如雨的农民和一片片翠绿的稻田。而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万春村也成为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
这几年,上海大力推进“三个集中”:郊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上海又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的概念。
二00三年,按照上海市的总体规划,廊下镇被规划建设为“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廊下镇和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该镇的党委书记薛晓虹同时担任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按照薛晓虹的说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用工业手段提升农业产能”。而“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园区的模式有利于招商引资,在发展经济方面,让企业经营比政府经营要更有效率。而政府要做的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用工业手段提升农业产能”,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民告别土地,告别闲散居住,像老蒋一样住进统一规划的小区。农民当然也希望实现居住环境的改善,但住进小区以后,用水、用气、物业费等都要花钱,这必然带来生活成本的增加!耙饩稣庑┪侍猓楦岬资且敕缴璺ㄔ黾优┟竦氖杖,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毖ο缢怠
薛晓虹表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是要依托上海中心城和长江三角洲的广阔腹地,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将农业经济发展和郊区城镇化结合起来,加速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大农业加工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增加非农就业岗位,优先考虑安排失地农民就业,让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按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文的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就是要“消灭农民”。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廊下镇的农民有一句话:“我们廊下原来是远郊,后来变近郊,现在变城郊。”同样的意思,金山区委副书记刘正贤用的是另一种表述方式:“金山区已经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郊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初具雏形的上海现代化大都市新郊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