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
初次见面,肖远骑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不善言谈。其实他内蕴深厚,功力非凡,下笔如风。几千字的文章,洋洋洒洒,一蹴而就。 这就是肖远骑老师,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他是中国基础教育战线上的特级教师,也是中国政府派往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匈双语学校任职的汉语教师。 2004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匈牙利,中匈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创建一所中匈友好双语学校。同年8月,肖远骑老师夫妇从北京的人大附中来到布达佩斯这所学校工作。在这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夫妇俩努力工作,他们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和精益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和侨胞的一致好评。他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便没有教育”的教学思想,他的“教师要拥有持久、恒久、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要十分讲究方式方法”的教育实践,启发了许多华人家庭的理念,也拨动了华侨儿童的心弦。 肖老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1973年高中毕业留校当上了中学教师,几年的教学实践,使他受益匪浅。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后,他跨进了大学。1987年又攻读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课程。他又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做过中学老师,又是两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做过行政工作,在教育局主管教育科研的副局长位置上一干就是6年,他还在政府部门担任过秘书,可谓阅历丰富。当我问起他最引人自豪的职业时,他笑笑说道:“我最愿意做的就是当一位称职的园丁,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精神! 肖远骑老师的确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名师。如果你有心上网,打上肖远骑的名字,你就会在名家名师的栏目中看到这样的介绍:肖远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教科室主任、图书信息中心主任、高中语文老师兼新世纪教育科研论坛主席团主席,国家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他在1994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6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7年首批列入“333”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年入选高级专家名库。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200余篇,专著8部,总计200余万字。其中14篇论文被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有多篇文章被中央教科所编辑的《教育文摘周报》转摘,科研教学累累硕果。 采访肖老师,我似乎在听一首歌。他风趣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令我陶醉。他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理想中的教学应该是科学的再现求“知”与艺术的表现“美”,进而使师生双方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这就是我追求的教学艺术境界。为此,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努力形成一种实中求活、洒脱雅致的教学风格,努力让语文课堂高悬艺术的明灯、洞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去鉴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温情;少一分粗糙,多一分细腻;少一分庸俗,多一分浪漫;少一分功利主义,多一分理想主义。把每一节课当成一件艺术品,精思巧授,心存爱意,善待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用灿烂的笑脸,满腔的热情,扫除传统课堂的沉闷,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境界的语文课堂,诗意洋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着欣赏艺术的快乐。 来到匈牙利后,在布达佩斯中匈双语学校,肖远骑老师面对着来自中国不同省份、不同教育程度的华侨学生,他认真研究了海外华人教育的有关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积存了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并就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及时的写下了研究文章。而且在《新导报》上开辟了“教育的艺术专栏”,这些文章被国内外数十家媒体转载。 我读着肖老师一个个亲切的教育事例,品味着他每一句充满理性思考的至理名言,体验着他为人师的教育历程,这一切犹如美丽的风铃声,响在我的耳畔,发人深省。在这异国他乡,肖老师积极参加华人社团的公众活动,尽自己的能力提供各种帮助。春节联欢会、“汉语桥”比赛、庆“三八”活动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在合上采访笔记,走出中匈双语学校,满眼绿树繁花,不由的让我想起冰心的一句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在美丽的多瑙河畔的旅匈华人世界里,我由衷地感觉到肖远骑老师是一位含辛茹苦、播种“精神”的人!(供稿:匈牙利《新导报》;记者 王于燕) |
|
|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