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胡锦涛访美对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但目前的中美关系,树欲静而风不止。
纵观中美关系的演变,导致中美关系问题复杂、矛盾不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对称。
两国虽然都是大国,但一个是发展中大国,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地区大国,另一个是全球大国。美国看待中国,更多从亚太地区的局势出发;而中国看待美国,则立足于全球稳定。中国强调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中美关系;美国却是走一步看一步,在中美关系中局限于谋一时一事。
二、相互了解不对称。
中美双方误解与猜疑远未消除,认知差距较大。实质问题还是美国缺乏对中国的深刻了解。目前美国开始关注中国,却并不愿认真了解中国,或固执地相信它们臆想中的一个中国,却不愿正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文化层面的认同上,美国强调中国必须迅速地按照美国的意愿加以改变,却不愿正视中国的独立探索和创新;在历史发展观上,美国无法体会中国对于超越发展阶段所导致后果的深刻教训。在中国看来,很多事情只能采取渐进的原则,欲速则不达。
三、互信程度不对称。
双方的合作基础还较脆弱,互信程度相当有限。中国主动、积极地增强两国互信,而美国则显得被动。中国对美国的信任感在不断增强,在台湾问题和中日关系问题上均努力寻求美国的理解与支持;而美国仍然将中国与其传统合作大国的关系加以刻意的区分。
经过中国的积极努力,中美之间已暂时打消了战略敌手间的对立,而成为竞争对手,但还不是牢固的合作伙伴。
但是,中美关系不仅需要稳定,也需要维护,更需要发展。中美形成新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构建新的大国合作模式是两国需要正面面对和认真探索的问题。
首先,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美国应该有所作为。中美关系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是美国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在中美之间必须纠正一个战略误判,即双方还会轻易回到对抗的老路上去。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依存程度已经达到前未所有的高度,很难分解与分离,更不必说回到对立的状态。双方重回对抗之路的成本之高是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国对抗难以相提并论的,也没有如此巨大的分歧可以导致中美之间重回对抗的老路。
其次,中美之间发展关系的民间基础良好。中美之间历史积怨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化解。在东亚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美之间曾经直接间接地军事对抗,回顾这两场战争,美国是误判了形势,认为这是亚洲冷战的开始,实际并不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现在,历史误解造成的悲剧已经结束,中美民族间对立的心态和情绪已经不复存在。
再次,中美之间应该构建新型的成熟的大国关系。
第一,不要因为技术细节问题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中美之间的问题很多,有些是正常国家间关系均会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应大惊小怪,夸大或扭曲,比如贸易纠纷、知识产权等,不应使经济摩擦政治化,经济冲突影响政治合作,同时公正地建设性地处理双方贸易问题,对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美国不应单纯指责中国一方,这个问题不是一方造成的,双方应共同协调努力来改变这一局面,并照顾到中国的关切。
第二,不要因为局部问题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大局。中美间的特殊问题,比如台湾问题,需要谨慎和特别对待,找出不损害两国关系稳定的有效方法来。台湾问题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因为台湾问题导致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台湾问题必须置于合作和解的框架下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美国如果促“独”,则将害已。
在涉及东亚安全的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也欢迎美国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中日关系恶化,美国的东亚安全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第三,政治合作还可以加大。中国已经积极回应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国尊重民主与人权。在人权与民主问题上,美国可以给中国以建议,但内容和形式应注意到东方民族的文明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最好以双方均可接受的方式来展开。
诚然,中国也应增加政策的可信度,努力让美国真正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可行的,中国是信守承诺的,中国是负责的,中国的政策是可信的。
在中美关系问题上如何发挥软权力的影响已经是中国面对的迫在眉捷的问题。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自身,同时以国际社会更易接受而不是排斥或拒绝的方式来展示和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对于中美关系而言,这个课题的意义尤其深远。
来源:美国《侨报》 作者: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