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3日电 3月30日,欧盟和美国共同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对中国《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提出疑义,要求中国尽快修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放开零部件市场。如果在60天的磋商期过后,三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世界贸易组织将派出专家小组就争端举行听证并作出裁决。
《中国青年报》载文认为,欧盟和美国联手向中国施压,有着深层次原因,那些热衷于以进口零部件赚取暴利的欧美企业,正式幕后的推动者。
文章分析,对那些习惯了CKD造车的欧洲企业来讲,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是比较难的。目前零部件关税为10%,7月份整车关税将降至25%,构成一个15%的税率差,而税率差就是企业将损失的净利润。假设一辆车有占总价60%的零部件从国外进口,如果该车成本为10万元,原来只需交税6000元;按整车征税后,则需交税1.5万元,企业增加了约9000元的成本。假设一年产销10万辆,那么一年损失的利润就是9亿元。如果是豪华车,进口零部件的比重可能会超过90%,损失的利润就更大了。这就导致组装车成本越高,利润越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对那些新进入的欧洲豪华车厂商来讲,既然选择了在中国生产,就要与进口车型拉开价格差,而《办法》的实施却让它们进退维谷。从宝马到奔驰,再到刚刚宣布国产的沃尔沃,在它们强调全球统一品质的同时,却不得不正视大批零部件进口要交整车关税的现实。一方面,中国零部件厂商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其质量要求;另一方面,要说服欧洲零部件供应商到中国设厂,需花费相当大的力气,在没有看到产品畅销之前,供应商们不会去冒险。由于《办法》的实施导致欧洲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欧盟对此大动肝火也就不难解释了。
在这次申诉中,欧盟无疑是主力队员,而美国则充当了一个助攻的角色。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国产化进程实际上是相当快的,除了凯迪拉克作为豪华车会受到直接影响外,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压力要远低于欧洲企业。美国之所以要充当欧盟的同盟军,其实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众所周知,美国三大汽车企业由于亏损严重,已呈风雨飘摇之势,而与之息息相关的零部件企业也因此食不果腹。为了扶持本国的零部件企业,美国政府准备在海外市场寻求机会,而中国无疑是它们的救命稻草。
据美国政府统计,其2005年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201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0%。这一年,中国从美国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产值仅为5.42亿美元,而同期美国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产值却达到32亿美元,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此次申诉成功,中国更改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美国很可能借此大批量向中国出口零部件,以喂饱那些饥肠辘辘的零部件厂商。
事实上,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本地化都是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尤为激烈的市场,就更需要稳扎稳打,走本地化之路。欧盟和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恰恰是因为它们只看到了短期利益,而没有立足于长远。当欧美企业在自己的老家被日韩企业打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它们并没有意识到,在中国市场,这些擅长本地化的亚洲对手具有更大的杀伤力。那些热衷于以进口零部件赚取暴利的欧美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