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十日电 题:二炮导弹发射阵地上的“女子突击队”
作者 王永孝 肖春阳 陶社兰
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科研试验中心试验队的八名女军官,为推动中国导弹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有一半时间工作在阵地上。两年转战上万公里,数次参加全军、第二炮兵组织的导弹发射保障任务,多次现场排除技术故障,被称为屡战屡胜的“女子突击队”。
她们驾驭的是中国军队较为先进的导弹靶场保障装备。由计算机、红外、雷达、卫星、遥测、机要等二十多个要素搭建起的战场网络平台,把战场数据输送到指挥中心,为指挥员提供指挥数据。
试验队二00四年组建之初,从通信部队转隶过来的这群女将,望着眼前的迷彩车、精密的仪表盘,慌了。八人中有六人学的是有线通信,和靶场保障装备不沾边;两人学的是无线通信,与新设备有点关系,但不大。
她们被分派到三个厂家,学了十天,任务来了——一个月后携带装备进驻某试验场保障导弹试射任务。一场超强度的岗位练兵开始了。两米多高的学习资料和图纸摆上了办公桌,先从理论上攻关。十五天后,开始进入实装操作。
袁陶萍和张红负责导弹弹道数据传输,设备上有一百多条数据线,二百多个插口,插口一乱,全盘皆乱。此时正值雨季,为了练就夜晚“一插就准”的功夫,她们把伞别在后腰带上,拿着手电,一根线一根线地理,一个插口一个插口地接,半月之后,这些数据线、插口被她们驯服得像梳头一样自然。
王红霞的“武器”是一台高速摄像机,这个东西她过去连摸都没摸过。为了快速捕捉动态图像,她扛着摄像机,专门找人扔东西,帽子、凳子、石头瓦片都成了她追踪的“目标”。
专家对她们进行了一次综合考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们的理论与实装操作达到全优,平均每人掌握了三门专业。
科研试验中心试验队是随着中国导弹科研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这群女科技工作者因为每年有一半时间在野外工作,所以大家更习惯称她们为“外场”人员。她们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导弹靶场保障,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平时保发射,战时助决策。
那年冬天,西北高原北风呼啸,黄土漫天,气温骤降到摄氏零下三十七度。这次寒区试验,整整进行了三个月。信息化装备器材在哪里出现故障,“实验室”就建在哪里。能够经受住恶劣环境摔打的,通知上级,装备部队;需要进行改进的,联系厂家,尽快完善;一见风尘就玩不转的,退回科研部门,禁止进入部队。
从高原回来,她们又紧随配发部队的信息化通信装备,深入导弹部队训练场,现场指导部队安装使用,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二炮兵指挥模拟演练大厅,是对领率机关指挥系统进行检验的重要平台,平时维护保障的任务就由她们来做。导弹部队指挥中心、发射区和落点之间,相隔甚远,弹打出去了,打到哪了,精度如何,毁伤怎样,都是她们通过定向、定量测控,为指挥机关和科研单位提供最准确的弹道、精度等原始数据。
这群女科技工作者的人生档案,记满了“奉献”二字。她们是科研人员,但实验室却搭在莽莽群山、大漠戈壁;她们是母亲、妻子,却远离了与亲人的厮守;她们是女人,可展露在人们面前的是绿色的迷彩、黑黑的脸庞。她们把青春献给了中国的国防科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