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围绕新农村建设,代表委员热烈讨论,感到方向明了,思路开了。其中,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对统筹城乡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明显,这不仅反映在对城市和农村大不相同的观感之中,更体现在各个方面发展的差距:从城乡居民收入到生活质量和水平,从公共服务到基础设施,从教育、医疗公共资源到基本养老保障等。
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统筹城乡发展,那么,无论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还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都很难实现。撇开农村、单腿突进的城市发展,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特征,不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也不是人民群众的愿望。
建设新农村,对城市而言,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城市和农村,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两个轮子。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互补式的发展,是比翼齐飞的发展。城市化应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发展下去,最终达到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城市与乡村没有贫富的视觉和心理分野,也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等等。
建设新农村,没有旁观者。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关系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城市,有责任也有能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化最初,农业对工业、乡村对城市都曾给予大力支持,使城市发展获得了动力和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发展缓慢的今天,工业理应反哺农业,城市理应支持农村。更何况,城市已积聚了相当实力,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力度支持“三农”。另一方面,城市具有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这个作用我们应当发挥好。同时,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城市应当主动迈出第一步,从经济辐射到人才、智力支持,从科技、教育、医疗资源覆盖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等等,多方面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城市支持农村,其实并不完全是付出,付出的背后有丰厚的回报。不顾农村独自发展,极容易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城市繁荣、农村萧条,进而会衍生难以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城市一枝独秀的局面也难以持续下去。决定城市未来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关键,是各种层次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建设新农村,不仅会为工商业的发展培育广阔的市场,更可以涵养和培育一代代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
没有农村的小康,城市的小康并不荣耀;没有农村的和谐,城市的和谐不会持久;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不会持续。城乡携手,共同发展,才有城乡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陈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