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0日电 今日出版的北京晨报载文指出,在铁道部日前给出的铁路“十一五”规划中,京沪高铁首次被明确列入,这使得京沪高铁再度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关注京沪高铁,绝不仅仅因为磁悬浮与轮轨之争。作为连接北京和上海两座中国最大城市的交通动脉,京沪线的战略意义是多层面的。
中国最早的高铁构想
文章指出,京沪线只占全国铁路营运线的2%,却承担了全国铁路客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10.2%和7.2%,这是京沪线被称作“黄金线”的原因。
“京沪线的意义不止在于连接着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在其线路上,还有很多重要的节点,比如蚌埠、徐州,这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很多客货都会从这些节点继续分流,所以京沪线始终都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痹谄兰劬┗ο叩淖饔檬,一位研究铁路的资深学者这样表述。
京沪高铁成为中国客运专线建设的焦点,也有其历史原因。作为最早提出修建高速铁路的线路,京沪高铁构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当时就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其实,当时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尚未成型,京沪高铁也并没有列入1.2万公里客运专线之中。
“因为是首次,所以大家都很关注!闭馕谎д叱啤
磁悬浮与轮轨之争推波助澜
文章称,正是磁悬浮与轮轨技术之争,将京沪高铁的社会关注度推向了顶点。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投资数额的多少和技术可行性上。按照后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给出的数字,京沪高铁全长1300多公里,如果采用轮轨技术,时速可达250到300公里,全程约需4到5个小时,总投资约1300亿元人民币;如果采用磁悬浮技术,时速能达450到50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用不了3个小时,耗资则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当时徐院长给出的观点是,从京沪高铁的情况看,磁悬浮在技术上和投资上都有一定的风险。
“磁悬浮派和轮轨派的力量对比在整个争论过程中曾经数度更迭,不过,毕竟磁悬浮在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商业化案例,京沪高铁要采用需要冒较大的风险,”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也认为,“从现在上海的磁悬浮看,并没有突出体现交通工具的作用,作为旅游景点的意义似乎更大!
不得不提到的是,在京沪高铁的争论中,一度涌现出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成为把京沪高铁推向风口浪尖的主要动力之一。2003年7月,曾一度传出京沪高铁将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消息引发了“万人大签名”抵制日本技术的活动。在经历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后,京沪高铁采用哪国技术的问题,也就成为了关于京沪高铁讨论的另一个热点。(记者 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