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在严峻的能源形势压逼之下,中国为了抑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滞后带来的投机行为,将改进采价期的计算方法,调整成品油调价参考的外部条件,灵活反映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状况;建立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相关行业的价格联动机制;对石油企业涨价超额收入进行财税调节,财政对部分行业和弱势群体进行油价补贴。
毫无疑问,在石油供给硬约束的前提之下,市场化的定价将使得廉价石油的时代黯然退场。那么廉价石油时代终结以后,未来的能源政策会走向何方?
从学理上探究,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效应可能有两个,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其一,如果石油价格过高,原来很多因为技术和成本无法开采的油田就变得有利可图。那么石油公司受利润的驱动必然加大开采的力度。结果,能源供给必然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收入效应。
其二,所谓替代效应是指过高的油价也会促使消费者以及下游产业去寻找节能的方法和替代能源。于是,对能源的需求就会下降。两种因素会自动调节石油的价格。1970年代的石油禁运之后,80年代出现了石油价格的暴跌。这可能就是上述观点最好的注释。
实际上,目前存在的清洁、环保能源诸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等无法大规模利用,除了该种能源自身存在的利用难度之外,还在于相对于使用石油,其价格太高。也就是说,如果原油价格相对于这些能源的价格提高了,那么人们将被迫放弃使用石油作为能源而转向其他能源形式。
然而,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能够给未来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吗?好像未必。最近有一个叫做保罗·罗伯茨的美国人写了一本《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宣称“不仅廉价石油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石油产能已经接近颠峰,石油供应的下降不可避免”。
实际上,沙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还有额外的没有使用的油井、油泵和输油管道。如果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生产开始下降,OPEC成员国就可以启用它们的过剩能力。所以,有可能非OPEC的石油生产可能已经到了巅峰,但却很长时间没有人注意到。
也就是说,石油市场的价格信号是被控制的,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再者,那些相信市场神话的人没有考虑到以碳氢化合物为基础的矿物燃料对环境,特别是全球气侯造成的负面影响。
既然市场化不能解决石油供应的硬约束问题,出路又在哪里呢?很显然,理性的选择是转到其他可再生能源上。因为目前的能源市场存在的问题是:炭氢化合物比替代能源(如风力、太阳能、氢燃料)要便宜得多。
所以,市场化的方向是让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就说,应当把污染、气候破坏、呼吸道疾病等费用反映到石油价格中去,从而促进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市场化定价没有错,但市场化定价应当把能源政策引导到新能源的研发上。如果仍然徘徊在石油的供给和需求上,那么市场化定价可能也无法避免能源;F涫,这才是所谓石油的终结。
笔者也曾经对市场化神话深信不疑,坚定的相信市场化不但具有了收入效应,同时也具有替代效应。能源政策转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迟早的事情。不过,也许现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乐观。
能源政策在世界上是极其敏感的东西,石油利益集团对政府的左右和操控远非一般人想像的那么简单。保罗·罗伯茨就谈到了石油利益集团对能源政策的左右,“靠碳氢化合物获利的各个行业(以及从这些行业获得利益的政客们)根本不想看到与之竞争的技术的出现,更不希望看到这些技术能够促成的、更分散的新能源体系的出现”,“几十年以来,这个能源的权势集团不仅利用了其政治杠杆将替代能源从市场中排挤出去,而且还利用其话语权上的优势尽量降低对再生能源经济的期待”。
如何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是让学者和治国者头疼的问题。我想起西汉时期的贾谊写过的一篇《治安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话是,“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其实,历史一直在不断重演。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找到某些我们今天需要的答案,未来的能源政策也许不会因为市场神话而偏离它原有的轨道。
来源:《联合早报》,有删节 作者:管清友